皖西廬劇

皖西廬劇,目前僅知倒七戲(廬劇)最早的班社,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縣。


​
 目前僅知倒七戲(廬劇)最早的班社,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縣東北鄉的"張家班"。廬劇的唱腔豐富,分"主調"和"花腔"兩大部類,計有100餘種。其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質樸,鄉土氣息濃郁。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受各地風俗、語言和欣賞習慣的影響,形成了西、中、東三路,在藝術上表現為三種不同的特色和流派。其中西路廬劇以六安、霍山為中心,唱腔高亢、嘹亮、奔放,曲調上保留了較多的小嗓子唱法,接近皖西山歌的風韻。西路廬劇流傳於安徽的六安霍山、舒城、肥西金寨岳西等地。
皖西廬劇流傳已有200餘年歷史,但該劇種真正欣逢藝術春天的,是在新中國建立後,皖西廬劇1962年和1982年分別進京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首都觀眾的熱情稱讚。大型現代廬劇《劉鄧在皖西》於2004年至2005年先後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黃金時段整場播出達13次。
皖西廬劇是廬劇的源頭,是廬劇三個流派西路廬劇的代表,是皖西地道的"本土文化",在音樂、唱腔、表演等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廬劇200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