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
《禮記·祭法》:“曰皇考廟。”孔穎達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清黃宗羲《金石要例·書祖父例》:“范育《呂和叔墓表》稱曾祖為皇考。”
父祖的通稱
《詩·周頌·雝》:“假哉皇考,綏予孝子。”孔穎達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與《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義,故父祖皆得稱之。”對亡父的尊稱

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古代皇考並非只能做在位的皇帝對先皇的稱呼,且在宋徽宗前其亦不只限於皇家。用皇考只是比先考顯得更為莊重而已。也正是因此,古人在同一篇文章中,可能會同時出現皇考和先公並用在不同語境之中,如歐陽修的《瀧岡阡表》: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
乃列其世譜,具刻於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於修者,並揭於阡。
這三處對先人著“皇”字,第一次是在篇首,第二次是敘述朝廷對之的封賞,第三次是回顧父親的遺訓,都是非莊重不可的。
而同篇中的如下兩處則都只是尋常的敘述之語,故僅做先公:
先公少孤力學,鹹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