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說
歷史上的百里渡比較繁華,渡口上的麻石和石鼓見證了歷史的歲月,不過百里渡的標誌景觀-石公雞已經遺失。傳說,石公雞是一雞神,只要公雞在渡口,耒水漲水就永遠漫不過它的脊背;二說相傳以前的永濟人與對岸的肥田人不和,經常發生爭鬥,肥田人便想了一個歪主意,請人刻一條石蜈蚣放在河邊,想叫永濟人多災多難。永濟人知道後,趕快請一石匠能人雕刻了一隻石公雞,這樣,一物降一物,對岸經常遭遇洪災,而永濟這邊卻安然無恙。此外還有關雞公台禁鴉片的傳說等,不過現在石公雞被文物販子賣到了上海,百里渡人雖多方努力,卻無功而返。有聯云: 百里渡渡出了永濟歲月;雞公石石販賣上海難歸。
近代大事
百里渡口曾經發生過許多大事,如1928國民黨反動派曾在渡口屠殺許多共產黨人,曾血染半邊耒水。百里渡口上有一條古街,為百里渡街,長約200米,寬5米,全部用麻石砌成的,古街據傳已有500餘年的歷史。臨街房屋均為清一色的清磚瓦頂,木板木門木窗,斑駁的牆面依稀可見“文革”的痕跡,這裡曾是一個墟場,每逢趕墟的日子,方圓百里的農民趕墟,熱鬧非凡。街中有一塊圓形石板,中間有八個規則的小孔,似八卦布局,較為神奇,盡頭便是百里渡口,憑臨耒水,古街坐落在耒水“金線吊葫蘆”北岸,有詩曰:楊柳牽葫綠北岸,春光百里渡江南。
文獻記載
有關百里渡的歷史記載,最早是《徐霞客遊記》,據載: “十四日五鼓起,乘月過小舟,順流而北,晨餐時已至排前,行六十里矣。小舟再前即止於新城市,新城去衡州陸路尚百里,水路尚二百餘里,適有煤舟從後至,遂移入其中而炊焉。又六十里,午至新城市,在江之北,圜堵甚盛,亦此中大市也,為耒陽、衡陽分界。時南風甚利,舟過新城不泊,余私喜聚日之力尚可兼程百五十里。已而眾舟俱止涯間,問之,則前灣風逆,恐有巨浪,欲候風止耳。時余蔬米俱盡,而囊無一文,每更一舟,輒欲速反遲,為之悶悶。以劉君所惠口一方,就村婦易米四筒。日下舂,舟始發。乘月隨流六十里,泊於相公灘,已中夜矣,蓋隨流而不棹也。按:耒陽縣四十里有相公山,為諸葛武侯駐兵地,今已在縣西北,入衡陽境矣,灘亦以相公名,其亦武侯之遺否耶?新城之西,江忽折而南流,十五、六里而始西轉,故水路迂曲而倍於陸雲。十五日日未爽行,西風轉逆,雲亦油然。上午甫六十里,雷雨大至,舟泊不行。既午,帶雨行六十里,為前吉渡,舟人之家在焉,復止不行。時雨止,見日影尚高,問陸路抵府止三十里,而水倍之,遂渡西岸登入而行。陂陀高下,沙土不濘。十里至陡林鋪,則泥淖不能行矣,遂止宿。十六日見明而炊,即飯猶久侯而後明,蓋以月光為曉也。十里至路口鋪,泥濘異常,過此路也,平燥可行。十里渡湘江,已在衡(郡)南關之外。入柴埠門,抵金寓,則主人已出。而靜聞宿花葯未歸。…”
從《徐霞客遊記》上段文字“新城之西,江忽南流,十五、六里而始西轉,故水路迂曲倍於陸雲”記述來看,徐霞客記述有誤,實際上是耒水南來新市,忽折西流,至遙田鄉麻塘“金線吊葫蘆”往西南流,至肥田鄉合意村,又轉西北流,至肥田鄉紅光村,再折北永濟鎮百里渡村,向東流至永濟鎮良田村,折至“金線吊葫蘆才向北流至大河邊,過江口鳥洲、馬口潭到永濟花園村,再到衡南相公堡(相市鄉、相公灘)。也就是說,徐霞客在明崇禎十年(1937)農曆四月十四曰下午以後過百里渡。“午至新城市……日下舂,舟始發。乘月隨流六十里,泊於相公灘,已中夜矣,蓋隨流而不棹也。”
據考,徐霞客在耒水耒境內共停舟五次:上堡市對岸直釣岩前,耒陽縣城南門碼頭,大陂市排一村,永濟鎮百里渡村至良田村附近,“就村婦易米四筒。日下舂,舟始發。”“乘月隨流六十里,泊於相公灘,已中夜矣,蓋隨流而不棹也。”“泊於相公灘”估計是永濟鎮花園村與衡南縣相公堡(相市鄉)之間的相公灘;相公堡傍依耒水處古時遺有上聯曰: “相公堡相公灘相公坐船相公撐;” 一直無人續對。而在相公堡古時建有蜀相諸葛孔明的“相公堡祠”,也叫“丞相祠堂”。與“耒陽縣四十里有相公山,為諸葛武侯駐兵地,今已在縣西北,入衡陽境矣,灘亦相公名,其亦武侯之遺否耶?”是不與之有關聯,還有待考證。有關描寫“百里渡”的詩文有:譚亞平的散文《從百里渡走過》、依依的《百里渡的麻石街》;詩歌有: “百里渡街尋舊跡,李王宮中晤先賢。” “古來尋沙百里渡,沙飛人走兩相誤;” “ 秋風盡,玉雪飄,欲行百里渡舟連;”“果看千枝今日火,魚肥百里渡溪風。” “青山百里渡春色,萬頃碧波盪塵澤。” “楊柳牽鳳綠拍岸,春光百里渡江南。” “秋風盡,玉雪飄,欲行百里渡舟連。” 有聯云:
“五里牌牌豎在耒陽北大門;百里渡渡出了永濟石公雞。”
“身世誰明,百里渡,江湖分離;烽煙乍起,龍文章,疆場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