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佛經菁華錄

百部佛經菁華錄

本書為弘一大師集結佛經之菁華,講解也以佛經為本,對弘一大師的每句摘錄,盡力求之於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語境貫通作解,凡有旁證,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會而作鑿空之論。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李叔同 集選,熊逸之 評註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字 數: 120000
版 次: 1
頁 數: 255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61338346
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宗教 >> 佛教
定價:¥35.00

編輯推薦

集經典之菁華,講注真經大智慧。受持讀誦,消災祈福,振作全民族度一切苦厄。可供奉一世,可受用終生。
隨書限量贈送CD:齊豫天籟唱經兩首。
展卷即如焚香,誦詩可致超然。
讀經與傳經,功德無量。《金剛經》中,佛陀對須菩提說:“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蘭次用無數多的身體性命來布施,布施了百千億劫的時聞,假如有另外一人,聽見這部《金剛經》後便完全信奉其中的義理,那么這個人的福德便超過前者,何況他還抄寫、領受、修行、誦讀、給他人講解經文呢?……須菩提,這部經書有著無可限量的功德,是我專為修習大乘佛法的人所說之經,如果有人領受、修習、誦讀這部經書,並且給人解說,我便能夠了解他,我便知道他能夠修成無量的功德。這樣的人,即可修成無上智慧,成就佛道。”——這裡舉《金剛經》為例,只因為《金剛經》廣為大家熟習,兩事實上,這樣的話乃是佛經中的習語,自然也是修行老的常識。
另如蓮池大師,以淨土宗師的身份雖然大力倡導念佛,卻也同樣提倡讀經。他在《竹窗隨筆·經教》當中詳細闡釋過讀經的意義:“我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懸勸人讀經。為什麼這樣呢?大家想想,念佛之說是從哪裡來的?難道不是佛祖金口所說、佛經簡冊所載么?如果不是因著這些,我們今天又從何得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呢?有些參禪的人,以‘教外別傳’為藉口而拒絕讀經,卻不知離開經義而參禪是很容易走入邪道的,離開經義而悟道也很容易墮入邪解。”正因此故,蓮池大師著重提出“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模楷”。

內容簡介

末法時代,歧說遍地,信眾之中也多是只認金裝不認佛,怎樣辨別歧說,只有從真經入手。讀經本來就是重要的修行,把真經讀透,自然有了眼力,有了悟性。真經俱在,自當用真經說話,而不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讀經與傳經,功德無量,佛經多有所載。本書即為弘一大師集結佛經之菁華,講解也以佛經為本,對弘一大師的每句摘錄,盡力求之於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語境貫通作解,凡有旁證,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會而作鑿空之論

圖書目錄

1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3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慾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 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 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慾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 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9 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11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盤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 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 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閒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 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 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乾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 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21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 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 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閒。(歸宗芝庵襌師)
25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襌師)
27 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 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書摘插圖

1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上面這句話出自《金剛三昧經》,這是一部大乘經典,主要是講眾生與佛本無差別,還有一些關於佛性的思想。說到這部佛經的來歷,略微有些可疑,有人懷疑這是中國僧人自己寫出來的,並不是真正從印度翻譯過來的。
在佛教汗牛充棟的經典當中,有許多佛經都存在這種情況。佛經之所以稱“經”,一直以來都是很有講究的,大略來說,只有印度傳過來的佛經才可以被稱之為經,所以,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土,直到現在,中國僧人寫出來的東西被稱為“經”的只有一部《壇經》,一般也被叫做《六祖壇經》,是禪宗慧能大師講說禪法的記錄。
那么,其他中國僧人編寫的所謂“偽經”或“疑偽經”就沒有價值了嗎?當然不是,它們和許許多多印度佛經一樣具有很高的價值。我們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是佛陀在世之時寫的,大多都是他的弟子、再傳弟子,乃至好幾百年之後的徒子徒孫們寫出來的,雖然佛經開頭都會寫一句“如是我聞”,標明以下的內容是從佛陀那裡聽來的或輾轉聽來的,但大家既有繼續,也有發展,很多思想都已經遠遠超出了佛陀當時。所以,從這層意義上來看,所謂“偽經”、“疑偽經”,只要內容是好的,就可以被我們繼續繼續和發揚下去。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什麼是本心呢?有不少人從字面理解,說本心就是赤子之心,顧名思義也就是小孩子之心。小孩子的心天真爛漫,還沒有受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污染,故而彌足珍貴。——這種解釋曾經流行一時,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小孩子天生就會搶奶喝,假如一位母親同時餵養一對雙胞胎,這兩個小子可以一點也不懂得謙讓的。食色性也,這都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都是赤子之心,難道這就是佛經所說的本心嗎?難道當我們碰到什麼能夠喚起我們欲望的東西時,也應該像小孩子一樣擠破腦袋去爭去搶嗎?
不是的,這個本心說的是佛心。
我們知道,禪宗是很講佛心的。而恰恰是禪宗,在唐代曾經對這部《金剛三昧經》多所引用,因為這部經典當中的佛性思想和禪宗的一些主張是相當一致的。
那么,佛心是什麼呢?慧能大師告訴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佛心,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因為這個佛心被塵世的污染給迷住了,而只要認清這些迷妄,就連最愚笨的人也可以成佛。”
本心(佛心)人人都有嗎?是的,人人都有。那么,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失去了本心呢?失去了,又該怎么找回來呢?
這個問題在佛學當中並不簡單,對問題的解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初,在印度佛教界,關於本心大略有兩種說法。上座部主張本心應該是清淨的,之所以看上去很髒,是因為受了外界的污染。心被弄髒了,怎么辦?只有把塵土擦掉,才能恢復心的本來面目。怎么擦呢?兩個步驟:先要明白道理,然後再動手擦拭。——所謂明白道理,就是說要搞明白心是怎么回事、污染是怎么回事、擦拭的方法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先要明白佛理;所謂動手擦拭,就是明白佛理之後付諸行動,用禪定的功夫刻苦修行,等修行的火候到了,心也就被擦乾淨了,心又恢復了明晃晃、亮堂堂的本來面目,這就是達到解脫境界了。
另一種說法是說一切有部帶給我們的,他們認為心本來就是髒的,是謂“染心”(即被污染的心),所謂解脫是扔掉這個染心,換上一個淨心。
《金剛三昧經》所謂“失去本心”,看上去是承襲說一切有部的說法而來,但從這部經典的總體思想而論,這句話也許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比喻,或一種方便權宜的說法,而核心概念仍然是上座部的傳統。這問題假如細講,極其複雜,這裡我們就從簡了。
我們的本心失去了,或者說,我們的本心被這個世界上太多的煩惱、欲望、假象所蒙蔽了(世人大多如此),我們該怎么辦呢?經上說:“若失本心,即當懺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