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壽圖,中國民間傳統寓意字樣。用一百個不同形體的“壽”字所組成的圖像,有圓形、方形或長方形數種;也有在一個大”壽”字中再寫上一些小“壽”字的。圖像中的字型多為繁寫,有篆體.隸書.楷書 或幾種字型混合兼用。經過不同形體”壽”字組合成的百壽圖.往往能夠產生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富麗堂皇、意蘊深長的感覺。當然,百壽圖在創始之初並不是被人們當作一種藝術品來欣賞的。它是古代中國民間對長壽理想的一種寄託。因此,它總是被人們排列得整整齊齊.書寫得端端正正,並且帶有一種朦朧的神秘主義色彩。

簡介

百壽圖 百壽圖
百壽圖 百壽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永福縣的百壽鎮,距桂林市之南約90公里。 鎮子東北約1公里的壽星山(又名葛祖山、對河山)下有一天然岩洞,洞高10餘米、寬17米多,古稱“夫子岩”,現名“百壽岩”。岩內有多處古代石刻,其中最大的石刻“百壽圖”人稱“國寶”早已聞名中外,已列為自治區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一書。

歷史與傳說

“百壽圖”從宋代以來就已作為稀世之寶、廣為傳頌。特別是南宋時期,專事拓印、裝裱“百壽圖”作坊久盛不衰。朝廷顯貴、書香世家,百姓士庶都為擁有一幅“百壽圖”而自豪。掛之於堂中頓然門庭生輝、賓客爭相觀賞!古時商人遠行或浮遊宦海者更是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的寶貝!

相傳古時百壽岩前有一口丹沙井,井水甘甜清涼。常有一對白白胖胖的孩童出沒,系千年首烏精所變。住此地廖扶及其家人常飲用此井水。廖壽高150多歲始無疾而終,後其家人家族數百人也都個個長命百歲。

後來有一個貪官聞知此事,為圖謀長生不老。也常取食此井水,並命人挖取“活首烏”烹而食之。不料卻一命嗚呼!丹沙井也隨之乾涸、消失。後人都為再也用不上這樣的長壽之方而為之嘆息不已。因此曾有人在岩內觀世音神龕前作過一副對聯:

百世上事跡如斯曾幾何時碧水丹沙尋不見!

壽岩內神仙無算而今安在青山綠樹我來遲!

宋代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時任永寧知縣的史謂有感此事,在自己的壽慶之日揮筆寫下這個大壽字,並邀請縣內長壽百名老人各寫獻一小壽字,他親自經年整理寫入大壽字的筆畫內,然後僱請名工巧匠鐫刻在岩內石壁上,成為現今的“百壽圖”。

內容介紹

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百壽圖”高175厘米、寬148厘米。整個字型筆畫十分緊湊,筆力遒勁。形為楷書但與正楷不同。而是更莊重肅穆、古樸圓潤。其勾如露鋒、點似仙桃。既非楷非隸非行非草書法,卻又似楷似隸似行似草的風韻,然而渾然天成一體,無瑕可指、無懈可擊!

“百壽圖”中的100個小壽字更是各有千秋、字型各異、無一雷同。其中楷、隸、篆、行、草、甲骨文等無所不有、小壽字旁還註明文體出處。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漢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稱國名)有鰭隸、燕書、西夏台書等等;以字型論有易篆、古隸、古斗金文、飛白書等等;以書法家而言有程邈、懷素、虞(世南)書、蔡(襄)書、小王(獻之)書以及書聖王羲之的“換鵝經”文體等等。還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鬥文、火文、樹文、龍文、鳳文、聚寶文等等。在桃形點的“聚寶文”內還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滿目。

在“百壽圖”中還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寬大淵博精深,她是吸收、兼容少數民族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證。圖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則頗具神話傳奇;“瑤池寶意”、“四利佛書”、“西方梵書”等又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書”又是體現了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飛章符”、“皇極篆”、“青黃君書”、“玄隸”、“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氣韻;在“聚寶文”內的珊瑚、珍珠、象牙等還可依稀見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在“百壽圖”的銘章中有“徐百公”、“許教宗”、“鄭尚書”、“高家賢”、“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見經傳的古代書法家都可稱名家手筆。可惜書海茫茫、蹤跡難覓。尤其是我國古代的女書法家、除在“百壽圖”中僅留其少數芳名外,其他國內外更是鮮見其芳跡了。

摘自《福壽之鄉》灕江出版社

百壽圖

作者:梁熙成

人生最大的追求,莫過於“福壽雙全”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然而要占盡這“福壽雙全”,卻也難得難得。可是永福人偏就占全了這“福’與“壽”,“福”是縣城鳳山頂上的掌書石刻,“壽’便是馳名中外的“百壽圖”。

地理位置

“百壽圖”出自永福縣百壽鎮的“壽字岩”。沿桂(林)融(安)公路西行,翻過一架雄峻的大山金竹坳,沿著蜿蜒明麗的龍江之畔,穿過於回百轉的三台嶺,眼前豁然開朗,但見碧野千頃,江水如帶,青峰環峙,市井歡騰,這便是永寧州古城——今百壽鎮之所在。在古城的東江之濱,從莽莽群山里橫插出一座崗巒,如奔騰的蒼龍,至公路邊頓然剎住去勢。當地人為之取了個不起眼的名字——對河山。山不很高,然則氣勢雄偉,怪石嶙峋,峻岩險峻,峭壁崢嶸。山上青枝鐵樹破岩而生,層疊蔥翠,生氣盎然。若是雨後放晴,青山若黛,雲蒸霞映,蔚為壯觀。在這蒼翠如畫的山崗西北面,葛藤如幔,石洞天開——這便是“壽字岩”了。山腳下原有一眼泉水,清純甘潤、名叫丹沙井。拾級而上,但見丹掛迎賓,黛竹含情。每至仲秋時節,香風裊裊,泌人心肺。百步將及,轉眼便是靈岩幽境。岩高三丈余,寬五丈多,深四丈許。傳說岩中原有一條巨龍酣臥,盤古開天之對,一聲巨響,天地巾分,驚破巨龍酣夢,裂開洞府,飛騰而去,於是使留下一架“龍床”。大概是龍的故居罷.洞裡幽敞絕塵,炎夏無暑;苔蕪消潤,鍾乳琳琅。每當遊人至此,倍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據史書所載,東晉時,道祖葛洪雲遊至此,被這一方鍾靈毓秀的山水所陶醉,便在這岩洞中憩息下來,日吸山泉,夜煉還魂丹,著書立說,歷數載麗不返。於是這山被時人稱為“葛祖山”,泉水被稱為“丹沙井”,那垂若簾幔可供攀援的山藤被稱為“葛藤”,這岩被稱為“夫子岩”。

岩中石刻甚多,有記事、傳記、銘章,詩文、題名。吉語、格言等等,由朱而今,歷朝留跡。著名的有元代大書法家趙盂頰所書的“寧壽”=字,明總兵官俞大猷鎮壓壯族農民起義的詩文。在眾多的石刻中,尤以南宋紹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知縣史渭所刻的“壽”字,最引人矚目,字高175厘米,寬145厘米、懸鐫於岩之頂壁,筆蜂道勁有力,雕鑿極為精美,堪稱宋刻巨製,在大壽。字的筆畫裡,嵌寫了一百個小壽字,取長壽百歲以上之意。小壽字正、草、隸、篆各體皆各,百字百樣,每字旁均註明文體出處。太小壽字渾然一體,其妙無窮,實為世間僅見,世八謂之日:“百壽圖”。

歷史記載

“百壽圖”的來歷,有數種說法。

其一,《抱撲子》記云:“廖扶丹井,一族數可口飲之多壽”。《永寧州志》亦有記雲;“廖扶永寧人,相傳家有丹沙井,一族飲此井者,皆百餘歲”。《地輿記》、《廣輿記》亦有記載。這些記載,都源於這樣一個中國民間傳說:古時岩前有廖扶一族人結廬居住,日飲丹沙井水.皆妊壽百歲以上,廖扶本人更是壽高一百五十八歲,成了仙,行雲而去了。知縣史渭有感於這段傳說,欣然揮毫寫下了這個大壽字,並尋經查典,廣徵博引,製作“百壽圖”,經年始成,請匠人王黿刻於岩內。

其二,傳說南宋時,古縣(即今百壽鎮)東之民屢因田水涉訟,數十年而官不能斷。知縣史渭到任後,帶領一乾差役到村中找老者了解情況。一老者至,年約五旬,問及田水灌溉事,老者日:“此事小民不知,請問家父”。史渭請其父,至者年約八旬,問及田水涉訟之事,答日:“小民不甚知之,請聞家父”。史渭忙請其父,至者皓首銀髮,年逾期頤,問及田水涉訟事因,老者仍答日;“此事須問家父方知”。史渭大驚,忙問:“尊翁尚存耶”老翁答日:“然也”。史渭率隨人上門敦請。進至三重草堂,只見一老翁端坐堂前,童顏鶴髮,百四十餘歲矣。於是日水涉訟始得其因,遂告了斷。事後,史渭再次造訪,方知該村家家均有年逾百歲者,勞作有度,衣食如常。史渭大為感慨,於是聚地方老者於夫子岩內,究其長壽之秘訣,共襄福澤鄉梓之舉,請來匠人高手,在岩內鑿制了“百壽圖”。

其三,相傳宋時有一知縣名叫高登,為人最是乖巧鑽營,一心總想成仙。那一年元宵佳書,高知縣正在樓前觀燈,見一雙白自胖胖的光屁股孩童在人叢中穿梭戲耍,頂上靈光隱現。高知縣大異,忙喚差人前去捉來審問。差人左右尋找,總是抓不到,但見兩道藍色靈光飛出了東門。高知縣忙令人跟蹤尋找,及至對河的葛祖山下,那兩道靈光在丹沙井邊一閃便不見了。差人急忙圊報,高登徹夜難眠。左思右想,料定那兩個白白胖胖的孩童是丹沙井中靈物所化。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帶著手下人眾來到丹沙井,命人架起水車將井水車乾。井幹現底,見一塊青石板,撬開青石板,得一對千年何首烏,粗如手腕,已現人形。高知縣得之大喜過望,回衙即命廚子刷鍋洗灶,蒸而食之。豈知那廚子也是貪婪之徒,及將首烏蒸爛,便偷將原湯倒出,另摻清水給高知縣送上。待廚子返回準備偷食首烏湯時,卻見一隻野貓踩翻了湯碗,一碗首烏湯全倒進了灶灰里。自從高知縣挖走了何首烏,井泉乾涸,災荒連年。高知縣登仙不成,反而丟了烏紗帽。後來史渭繼任古縣,因災禍頻盈,地方不寧,深為憂慮。夜來忽得一夢,夢見一群老翁向他哭訴苦情。史渭忙問其故,眾老翁日:“吾等乃地方上一百位百歲老者,只因前縣令高登挖斷丹沙井千年靈根,造成災荒四野,民不聊生,地方不得安寧。今來特請大人作主,興利除弊,扶正靈根,安撫地方,造福鄉梓,則百姓幸矣”。史渭忙問可用何法:眾老者目:“吾等願捐微力,共作‘百壽圖’一幅,請大人鐫于丹沙井側,則地方安寧矣,“史渭醒來,細究夢中情由,即差人四鄉尋訪,果然訪得一百位老者,且每人皆捐一壽字,各不相同,史渭即選工匠于丹沙井旁之夫子岩內鐫成”百壽圖”,果然災荒消除,地方安定。

以上種種傳說,雖然殊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百壽圖”仍知縣史渭集眾人之智慧而成的。近八百年來,“百壽圖”作為稀世之珍,眾口皆碑。雖然古代交通極為閉塞,但歷代達官詞客仍然競相遊覽觀瞻。自南宋以來,歷代均有專事拓印“百壽圖”的作坊。朝臣顯貴,書香世宦人家,一旦得到一幅“百壽圖”,懸掛中堂,頓然門庭生輝,賓客盈門。或經商遠者,或宦海浮游者,更是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之寶。相傳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一次驟遇狂風巨浪,槳斷桅折。萬分危急關頭,俄見一艘船上有一龍鍾老者穩坐船首,任憑風惡浪險,始終揚帆前進。鄭和急令余船緊隨其後,不一刻海上風平浪靜,老者杳然,搜之,原來是船上水手帶有一幅“百壽圖”,眾皆以為是“百壽圖”顯靈。《永寧州志》載日:“士大夫以殊拓之,載諸行篋,可鎮江湖風濤之險,屢多奇驗”云云。

“百壽圖”歷來是人們賀壽祝椿的上佳禮品。明清時代,“百壽圖”作坊久盛不衰,一幅以硃砂拓印的“百壽圖”,可值“龍洋十元,或白米五石”。乾隆年間,永寧知州袁光煒為其恩師禮部尚書祝壽,曾以二百龍洋僱人拓制精被了一幅飛金“百壽圖”。民國年問,蔣介石五十大壽,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命專人拓裱了一幅“百壽圖”,作為獻給蔣的壽禮。據說,後來這份精美的“百壽圖”又作為政府的禮物,贈賀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之壽誕日。此事筆者雖未詳考,但是“百壽圖”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東南亞乃至歐美的影響確是頗大的。許多海外華人視“百壽圖”為民族文化珍品,把它作為家族的傳家之寶。

藝術價值

單凌雁先生的百壽圖 單凌雁先生的百壽圖

“百壽圖”之所以成為世人尊崇的名勝,還在於它自身所特有的藝術價值。宋刻。百壽圖”是中國古代書法 、摩岩石刻中的一塊瑰寶。“百壽圖”之大壽字,集正、篆、隸、行四法為一體,其結構為正楷,運筆卻是篆書,其豎之鵝頭,其鉤之燕尾叉備隸法,其點作桃形,實為行章。四法交融,無懈可擊,匠心獨具而又酣暢自然,更顯得莊重渾穆,古樸圓潤,誠為罕見之傑作。嵌在大壽字筆畫中的一百個小壽宇,更是珠璣並列,異彩紛呈。就字的種類而言。有“高鼎”、“周鼎”、“漢鼎”、“魯篆”、“燕文”、“甲骨文”、“金文”、“筒書”等。以書家而論,有“程邈”、“懷索”、“虞(世南)書”、“蔡(襄)書”、“小王(獻之)書”以及書聖王羲之的“換鵝經”,幾乎包攬了宋以前歷代著名書法家的各種書體。從某種意義上說,“百壽圖”又是中國文字,書法史的演變圖,直可看作華夏文明史的一個縮影。

“象形”是中國漢字所特有的最早的造字方法,傳說中“倉頡造字”就是從原始的“圈騰”演化而成文字。這在“百壽圖”中亦可見一斑,其中的“火文”如同燃燒的火焰,“樹文”如同莽莽森林,“鳳書”似彩鳳起舞,“水文”曲折迴環。還有“龍文”、“象篆”、“獅文”、“星鬥文”、“蝌蚪文”、“芝草文”、“時文”、“箭文”,“柳文”、“聚寶文”等,無不形神兼備,呼之欲出,觀賞之餘-更能使人領略到漢字起源的無窮奧妙。

相關故事

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吸收,兼容外來文化、宗教文化的過程。正是這種吸收,兼容文化現象,才使得中國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百壽圖”便是這一文化現象的一部難得的證典。圈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頗具神話傳奇;“瑤池寶意”、“四利佛書”、“西方梵書”又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西夏台書”體現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飛章符”、“皇極篆”、“青黃君書”、“玄隸”、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氣韻:以“聚寶文”聚合的珊瑚、珍珠、象牙、犀角、玉圭、瑪瑙等,依稀可見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軌跡,耳畔猶聞七下西洋的艦隊催動起錨的悠悠長號。

在“百壽圖”的銘章中,有“徐百公”、“許敬宗”、“鄭尚書”、“高家賢”、“碣夫人隸”。吳太后子”、“花葵夫人”、等名不見傳的古代書家。從他們的作品看,無一不是名家手筆,有的甚至可列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名師。只可惜書海茫茫,蹤跡難覓:尤其古代的女書法家,更難名存史冊,如果不是“百壽圖”有此記載.這些書家恐怕永無人知的了。由此可可見“百壽圖”真不失為中國書法歷史的一部珍貴檔案。

以上不過是筆者對“百壽圖”這一民族藝術瑰寶的一點極為膚淺的印象,遠未窺知其深奧的文化、歷史真諦。就其特有的研究價值而言,簡直就象一個小“太陽系”。無怪乎,世界上的“漢學家”們視其為彌足珍貴的資料了。

近八百年來,“百壽圖”也曾屢遭磨難,中國民間至今仍流傳著不少盜寶者與護寶人的故事,歷史上也不乏肖小之徒妄想借寶傳名的滑稽鬧劇。“十年動亂”中,“百壽圖”又險遭厄運。岩頂上攀石吸縫形若巨傘的千年古榕被無情刀斧砍去,岩中的鐘乳石普陀大士也被。革”去了腦袋臂膀,琳琅滿目的懸晶玉筍被“破四舊”的大錘砸得七零八落,岩下的“丹沙井”被填成了“大寨田”。當年,外地來了一批臂纏紅袖箍的人物,視“百壽圖”為封建產物,要砸而爛之。當地人聞知,一夜之間使在岩中堆滿穢不可聞的豬牛糞便,使紅袖箍們避之猶恐不及。全憑百壽人民的機智,巧妙地制止了無知之徒的破壞活動,使“百壽圖”在劫火中履險如夷,逢凶化吉。如今,古篆靈岩又重現了它那永劫不磨的藝術光輝。

這一地方的人民創造了“百壽圖”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百壽圖”也忠實地庇佑了這一方勤勞、純樸、善良的人民。漫步小鎮,你隨處便可遇上皓首銀髮的老嫗老翁。聽人說,這小鎮裡如今健在的百歲老人就有五六個,一個百零八歲的老翁還能挑萊趕集。在永寧州古城內那條一華里長的小街上,竟住著三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十來位八十餘歲的長者。看來“人壽七十古來稀”這旬話語,在這裡並不靈驗。

站在“百壽圖”下的石台前,極目遠望,你一定會發現,收入眼底的是綿綿青山如黛,潺潺綠水若嵐,千頃田疇翻碧浪,林掩竹映現村家。啊,多么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多么使人心羨的鐘毓靈秀地,文明禮儀邦。這才是一幅更大更美的“百壽圖”。

古代作品

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百壽圖[用一百個壽字組成的圖像]

清代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記載:“百壽字圖一卷,(南宋)紹定己丑(公元1229年)靜江令史謂刻於夫子岩。(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昆明趙壁又得二十四體,編成一書。”“百壽圖”是頌揚年高的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追求長壽的心愿。明宋國楨《涌幢小品》載:“御史張教之家藏大《壽》字一幅,自其始祖所遺。字崇(高)四尺有七寸,楷體黑文,其點畫中皆小‘壽’字白文。一一作別體,滿百無一同者。”從而得知,這是用不同字型的小壽字,湊足一百,組成的一個大“壽”字,用作頌揚老人長壽的吉祥畫。“百壽圖”一般不拘於百字型,選擇適當的字型也可以。字型有圓形的篆書體為“圓壽字”,長方形的稱為“長壽字”。“百壽圖”還有用不同字型兼以繪畫形式,組成一百個壽字的樣式。其中除了象形、鐘鼎、鳥文、小篆等各種字型外,還有繪刻如太極圖、蝌蚪文、桑葉形、花瓷罐、古彩陶以及垂柳、荷花、壽桃、葫蘆、綠竹、祥雲、蛟龍、博古文玩等花樣組成的“壽”字,集中了傳統的“壽字大全”。人們還將百壽圖、花字型等不同形式的“壽”字圖案組合起來,廣泛用於建築、家具、文具、雕刻和衣料等方面。米芾祠百壽圖 當代作品

當代作品

當代書法家單凌雁寫作百壽圖多年,對百壽圖的藝術價值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作品內容的變現形式較之古代的百壽圖作品更加豐富,觀賞性也更強。

太極八卦百壽釋源圖 太極八卦百壽釋源圖

單凌雁先生還對百壽圖文化進行創新,創作出了與百壽圖寓意相近的百福圖作品

百福圖 百福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