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紹
百善村位於金華市婺城區塔石鄉,距北麵湯溪約20公里,距南面塔石約7.5公里。自明代建村以來,逐步形成了其下轄的百善、姓丁、倉角、老麻竹園、米糠口、金缸塢等自然村,為傳統的農業村。
村子基本沿厚大溪而建,呈南北向展布,東西兩側為群山,其後山最高峰為石佛尖(百善尖),海拔606.2米。村子北鄰高塘村,南接後畈村下埠頭。
古有水路運輸,沿厚大溪北出至衢江,再由錢塘江至省城。現今主要道路為湯蘇線—金華遂昌交通連線線之一。交通以609路公交為主,出行較為方便。
百善山川秀麗,古有百善十二景,如山門風竹、湧泉仙井等。現開發有沿溪風光帶、米糠山野風情帶等。
村里物產豐富,主要特產有手工茶葉、山茶油、菜籽油、筍乾、菜乾、紅薯乾、溪魚等。
百善,百里挑一之地,善萬物之得時,是矣。
人文遺蹟
百善古道
百善古道,一條從城裡(湯溪的別稱)通往處州(麗水)的古老道路,多用鵝卵石鋪成,歷經幾百年,鵝卵石都磨得平滑光亮。百善古道從米糠口竹林開始,經現在水渠洞口,綿延至大楓樹,再經過學校、舊電站、百善大會堂,過村南流水堰至岩堂,總長度約1.5公里。雖然歷經滄桑巨變,但仍可見其隱於山野的印跡。
百善古道集奇、秀、險之風光,為世人所稱頌。百善古道開始處為一陸亭-荷花亭(荷花形狀,清光緒二十六年,縣人胡應開、謝炳坤、胡允仁、陳世昌等捐建),目前只留遺蹟。過了荷花亭便是最險要的地方了,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了一條棧道,懸崖下為深淵萬丈,突兀的絕壁有一洞穴,遠觀之似洪鐘,謂之“金鐘掛梁”(百善十二景之一)。然後沿現在水渠至小岩鍋,岩壁中間有鍋狀凹坑,雨季時遠遠可見壯美的瀑布,瀑布下鬱鬱蔥蔥的竹海,宛如仙境。再往南便是大楓樹,歷經百年的風霜洗禮、洪水沖蝕,依然挺拔地屹立在村口。大楓樹附近為福善庵和陳氏宗祠遺址,以及百善國中舊址。繼續南行,則有電站舊址、百善大會堂、百善石拱橋,過流水堰為廳坑塢,古道邊的大板栗樹依然會結出壯實的果實。過了大板栗樹,古道依山傍水,緊貼山腳至岩堂,採石場碎石遍地,似乎隨時都會傾倒而下,此古道另一險也。
百善古道從北向南基本串聯了眾多的遺址和景點,如果有時空穿越,這必定是最美的古道。再說說建築美學上的特點,古道鋪築風格為最中間橫向排列鵝卵石,兩邊採用大小基本相同的扁形鵝卵石沿走向方向鋪綴,兩側最邊緣採用較大的塊石砌成,基本符合古代官道的建築風格。
青山蒼蒼,古道漫漫,百善山巒,歷經滄桑。秀水潺潺,伊人浣裳,白石滿灘,仙人張網。清風緩緩,細雨呢喃,青苔石板,醉是故鄉。
百雅古道
百善古代陸路中除了湯溪-處州的官道外,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鄉村道路,這就是百雅古道(百為百善、雅為雅城)。百雅古道西起百善米糠口自然村,東至雅城(也稱下陳),全程約3.7km,是一條溝通塔石源與蘭貝源的古老鄉村道路。當蘇村關隘封閉時,想要進城就要沿百雅古道翻越塔石源與蘭貝源的分水嶺,經琅琊到達湯溪城。
百雅古道的起點米糠口自然村,位於塔石源中部,河流在此拐了一個“S”型彎頭,彎頭的東側受沖刷,形成了懸崖石壁,西側則變成了一大片河漫灘,跨越河流原為獨木橋,1986年建成一座4孔的鋼筋混凝土板梁中水位橋,全長24m,寬度1.7m,由於承載能力較小,近年原址擴建新橋。古道從米糠口到金缸塢岔路口段現已改建成水泥公路,公路邊為潺潺的溪流-米糠坑水,清澈見底,偶有溪魚游弋,兩邊山上多樹木、竹林,過一彎又一彎,曲徑通幽,至金缸塢便豁然開朗,如桃花源記中隱世之村。
金缸塢開始便是古道原貌,築路的卵石平滑光亮,臨水一側青苔藤蔓纏繞,零星的土房隱於山野中。金缸塢之名源於流傳故事,百善幾乎人人熟知,簡要概括為:村中原有產金之缸,日出斗金,後因他故而遺失,方言中遺失為“落無”,“無”“塢”同音,故名“金缸塢”。百善村口標示牌“百善遺金”亦出於此。
過金缸塢便要開始翻山了,由於多年封山育林,植被較為茂密,多處掩蓋了古道,驢友們請帶好砍刀,到達平緩的分水嶺處,便可極目遠眺,南面為龍門頂,北面為十八崗山脈。到蘭貝源側為橫塢,有山澗水伴古道邊,水流較小,古道出口有兩根木頭作為簡易橋,再沿水泥路往北步行兩分鐘便是雅城,村中有幾處天井古院落,古風古樸,可小憩一會。
百雅古道,遠離塵世,隱於山林,靜謐淡雅,放慢時間的步調,洗盡世間的鉛華,自然和美。百雅古道兩頭村落均有城鄉公交可到達,交通較便利,有想遊山玩水、避暑探險的戶外運動愛好者趕緊來體驗,別讓古道默默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