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鄉政府駐地白鶴村距縣城17公里, 曾用名白坡。據傳,周朝時有白鶴自太行山南飛,在此落歇(有“歇鶴台”遺址),後人遂取白鶴為村名。白鶴村北瀕黃河,南依邙山,黃河大渠繞村南東流,全村面積1.3平方公里。鶴中、鶴北、鶴南、鶴西四個村民委員會共居一村,有28個居民組,1648戶,6941人,是全縣人口最多的村鎮。白鶴村街道布局整齊,東西、南北形成十字大街,交通便利,商業興隆,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資源
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屬丘陵區,霞院以東至鐵謝沿河地帶為平原。丘陵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為主。建國前丘陵區十年九旱,平原區沿河窪地是沙土鹽鹼,居民難維溫飽。建國後,引黃河水淤灌沙土鹽鹼地,改造土壤,種植稻穀。1984年稻穀種植面積為2930畝,占鄉糧食作物總面積的4.65%;總產量202.2萬斤,占鄉糧食作物總產量的5.81%;平均畝產690斤,高於鄉糧食作物平均畝產量(552斤)和小麥平均畝產量(542斤)。黃河渠修成後,沿渠修建電灌站36處,丘陵區打深機井,改善農田灌溉條件,至1985年,有機電井205眼,配套184眼,全鄉有效灌溉面積20405畝,占耕地面積的38.4%。據1985年統計,全鄉各種農用機械1615台,機耕面積18157畝,機播面積2591畝,機收面積1653畝。農村用電量246萬度,農用柴油發電機組4部,發電能力250千瓦。糧食總產量1957年為1292萬斤,1979年為2856.8萬斤,1984年為3480.1萬斤。1984年較1979年增長21.8%,較1957年增長169.4%,鐵謝村1964年平均畝產537斤,被河南省評為農業生產先進單位。
1984年全鄉年末實有森林面積3225畝,1985年又造林200畝,零星植樹9.4萬株,1985年果園面積552畝,水果產量3651市擔。
經濟發展
1985年全鄉大牲畜3268頭,其中75.5%的大牲畜供使役;羊2184隻,其中奶山羊1008隻;豬8117頭;家禽144924隻。1985年肉類總產量61.2萬斤,奶類產量29.5萬斤,禽蛋產量53.7萬斤。
白鶴鄉沿河開挖魚塘,人工養魚。1985年養殖水面551畝,產量20000公斤,占全縣水產品總量的40%。
白鶴鄉多能工巧匠和傳統名產。趙文正的“長秋風箱”、王根柱的“孫凹鐵杴”遠近聞名。建國後,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縣化肥廠、磷肥廠均建在白鶴境內。鄉辦企業有機械廠、造紙廠、印刷廠、無線電廠、地毯廠等。至1985年,聯辦、個體辦企業全鄉共有1402個,年總產值1473萬元。
白鶴、鐵謝、王莊在建國前是三個集鎮,三處均設有渡口,尤以鐵謝渡口為最大。晉陝的糧、棉、煤、鹽、山貨均在此集散,商號、旅館、飯店很多,市場繁榮,有“金鐵謝”之稱。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據黃河北岸,向南岸偷運毒品都經鐵謝,出現畸形繁榮,號稱“小洛陽”。白鶴鎮有10餘家商鋪,最大的是周鼎樂雜貨鋪,擁有400元資金。建國後,鐵謝、王莊集市逐漸衰落,不復存在。白鶴集市貿易逐步興盛起來,1982年新起白鶴物資交流會(農曆逢四,每月三會)。自1950年供銷合作社成立以來,供銷社成為白鶴市場最大的商業機構。它設有百貨、布匹、副食、雜貨、五金交電、廢舊品收購、食堂、旅社等門市。在七里、鐵謝、雷灣、霞院、長秋、王莊、任莊等村設立綜合門市部,供銷網點遍布各村。1979年以後,白鶴鄉商業更加繁榮。1985年,除供銷社所屬商業外,有鄉辦商店1個,聯辦商店9個,個體商店243個。
交通事業
白鶴鄉交通事業發達。白鶴、鐵謝、王莊渡口自古就承擔著南來北往的河運,兩岸人車往來依靠帆船擺渡。1976年洛陽黃河公路大橋通車後,已無人擺渡。陸路交通方面,焦(作)枝(城)鐵路貫穿全境,設王莊、白鶴兩站,客運、貨運便利。建國前,白鶴往王良至長華就有官車道。建國初,白鶴已與洛陽及縣城通車。1984年白鶴及崔窯柏油路鋪成,與長(華)老(城)柏油公路相接。
文化教育
建國前,白鶴地區有初級國小13所,高級國小4所,入學學生1000餘名,入學率40%。1942年白鶴村孫覺民在白鶴南大寺創建“漢陵中學”,1948年停辦。建國後,1956年縣辦第五中學設在白鶴村,1969年改名為“白鶴五·七高中”,1977年改名為“白鶴高中”,1982年又改名為“白鶴農業高中”。1984年國中並點,至1985年全鄉有國中4所,分別設在白鶴、王莊、七里、漢陵,共有37個班、學生2112名;國小16所,學生4218名,占學齡兒童的99.9%。
業餘劇團
建國前,鐵謝、山底、白鶴、霞院、堡子、王莊、長秋、任莊等村都有業餘劇團,著名曲劇演員謝祿(鐵謝村人)、閻福應(王莊村人)均來自鄉村劇團。民間藝術有長秋竹馬、白鶴高台、鐵謝高台、各村排鼓等,每逢春節演出。建國後,在保留傳統藝術的同時,廣播、電影、電視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1983年投資21萬元在白鶴村建立了鄉影劇院,面積1300平方米,座位1269個。至1985年,全鄉有電影隊8個,擴大機20個,高音喇叭60隻,電視機614台。
醫療條件
白鶴地區建國前醫療條件很差,僅白鶴、鐵謝等村有幾個中藥鋪和少數鄉村中西醫。建國後,建立了聯合診所、鄉衛生院、村衛生室。1985年鄉衛生院有醫療人員29人,設內科、外科,婦科、X光透視室、化驗室、藥房等,病房床位28張;個體衛生所54處,從醫人員70名。
計畫生育
1985年全鄉出生285人,占計畫生育率的91.23%,已婚育齡婦女節育率為93.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8‰。
重點文物
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原陵在鐵謝西南0.5公里處,高20米,周長500米。陵園內有柏樹千餘株,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秀墳
在白鶴鄉鐵謝村附近,一片蒼勁挺拔的參天古柏簇擁著一個高20米、周長500米的大墓冢。那就是東漢中興世祖劉秀的陵墓,當地人叫它劉秀墳。劉秀為啥會葬在這地勢低洼的黃河灘上呢?
原來劉秀打算在洛陽北邊的邙山頂上,為自己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陵寢。可是,他那個犟筋的兒子卻使他傷透了腦筋。劉秀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劉秀叫他打狗,他偏要攆雞。劉秀想:我若在邙山上建起陵寢,讓他在我百年之後把我安葬在那裡,他要和往常一樣,犟著勁偏偏要把我葬在黃河灘里,豈不使我遺恨萬年?所以,劉秀一直沒敢跟兒子說過在邙山上建造陵寢的打算。
劉秀在位34年,雖然終日坐在皇宮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行有車輦儀仗,睡有后妃相陪,但也躲不過生老病死的規律,當他奄奄一息時,心裡更惦念著他的葬身之地。他把兒子叫到病榻之前說:“父王我命中缺水,當我百年之後,你要想辦法把我葬在黃河之中。這樣算你盡了孝心,我也能在升天之後,免受乾渴之苦。”他以為來個正話反說,兒子聽了一定會和往常一樣,犟著勁兒把他葬在邙山頂上,豈不如願以償?誰知,劉秀那個犟筋兒子,聽了劉秀這幾句話,卻一反常態,抱著劉秀哭了一陣,便發起誓來:“不孝兒從未聽過父王的話,辜負了您老人家的教誨之恩。父王的後事,我一定按您的囑咐辦!”劉秀聽了,好象頭上挨了一悶棍,他想把話收回,怎奈君無戲言,於是長嘆一聲,便嗚呼哀哉,一命歸天了。劉秀那個犟筋兒子見劉秀斷了氣,便公布了劉秀要葬在黃河裡的遺言,並調集全國的能工巧匠,打造棺木龍舟。劉秀的屍首一裝殮,便用龍舟載入黃河,扔進那洶湧澎湃的波濤之中。
說來也怪,劉秀的靈柩剛一扔進黃河,黃河水便咆哮著向北滾去。拋靈柩的那個地方,剛才還是滾滾急流,一轉眼便成了一片平地。在這塊平地上,一個大土丘拔地而起,土丘的四周,慢慢地又長起來密密麻麻的柏樹。柏樹有多少?誰也數不清。後來有個大將軍路過這裡,一時心血來潮,要清點柏樹的數目。他讓士兵用紙裁成帖子,編成號碼,挨號往樹上貼。正貼著,一陣黃風驟起,數柏樹的士兵個個被颳得暈頭轉向,軟癱在地,動彈不得。黃風過後,樹上的帖子都無影無蹤了。在那無數的柏樹中,最大的有28棵,象徵著劉秀當年的28個主要部將。他們生前跟隨劉秀南征北戰。死後又來為劉秀站崗放哨,保護陵寢。正因為他們的保護,所以,一千多年來,黃河水泛濫多次,但位於黃河灘的劉秀墳,卻從來沒有被洪水衝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