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村[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下轄村]

牛王村[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下轄村]

牛王村是河南省西北部孟津縣白鶴鎮的一個村子。牛王村屬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管轄,轄8個自然村,全村250戶,人口1079人,耕地2439畝,人均純收入4300元。

該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根據黨中央及各級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根據該村實際情況,加快速度發展建設的新農村,以服務為民,方便於民的宗旨,經多方協調、籌措資金數萬元,修通了村民的多條公路,從而連線了全村8個自然村,方便了全村1000多人的進出,使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擁護,全村老少都了誇讚。

基本信息

歷史

黃河南岸的孟津縣原王良鄉(今白鶴鎮)境內,有一個群山環繞、風景秀麗的村子,叫“牛王莊”。

相傳在很早以前,莊上有個窮孩子,叫王寶墜。一天,寶墜上山砍柴,遇見個古怪的白鬍子老頭兒,他說腿疼不能走,求王寶墜背他上山。寶墜是個勤快的孩子,又見老人骨瘦如柴,頓生憐憫之情,二話不說,照辦了,當他轉身下山,在背老人的地方卻發現了個錢袋,拾起一看,裡面儘是白花花的銀子。他吃了一驚,心想這一定是那老頭丟的。於是他背上那袋沉甸甸的銀子,心急火燎地又上山。正好,那老頭沒走。他把銀子還給了他。

原來,那老頭就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特來人間物色牛神的——因為這一帶牛患病死亡的甚多,只有一個牛郎中張不就還是個江湖騙子,為人奸詐,貪財好色。鐵拐李駕雲而來,行至邙山腳下,恰遇王寶墜,使巧計考他一番。寶墜忠厚老實,不貪財,討得鐵拐李滿心喜歡,於是就把一本天書送給了他,並告訴他說:“這是本《天牛八卦圖》,裡面記載著千古奇方,專治牛病,望你苦心攻讀,不久即可成神。”說罷,飄然而去。王寶墜捧書在手,向空中拜了三拜。從那以後,寶墜身不離書,書不離身,不久就把它背得滾瓜爛熟。

一日,王寶墜砍柴回來,半道上遇到本村農婦劉氏與女兒娟娟含著眼淚,牽著一頭病懨懨的黃牛往回走。他心裡奇怪,就上前詢問。原來,劉氏母女牽牛尋張不就看病,他見娟娟有幾分姿色便起了不良之心,藉口劉氏帶銀不夠,讓其回家去取。劉氏走後,張不就將娟娟騙到屋裡,玷污了她。劉氏回來後見女兒掩面垂淚,問起端底,娟娟如實訴說。劉氏不再找張不就給牛抓藥,憤然返回。

王寶墜既恨張不就,又同情劉氏母女,決心幫她給牛治好病。他讓劉氏回家熬一鍋紅白蘿蔔湯,搞一罐生薑水,等星星出全時給牛灌下。

劉氏道謝而去,按照寶墜所說治牛。待天明,果然牛好了,吃草、倒沫兒,還不時哞哞叫。

寶墜得天書治牛病的訊息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有的人從幾十里以外跑來請他,也有的把牛牽到他家來就醫。寶墜看一頭,好一頭,而且不收分文。不久,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啦,人們把他視為牛神仙。

然而張不就這個江湖騙子,卻以寶墜奪了他的飯碗,從而懷恨在心。他睡思夢想,希望把那本“天書”弄到手,學得治牛神法,與寶墜比個高低。

一天夜裡,張不就偷偷翻牆跳到王寶墜家中,偷到天書,逃回家中就緊閉門窗,點起燈火,從懷中掏出天書出來看。誰知那天書卻變成一條九頭蛇!嚇得他魂都飛了,沒來及扔掉,就被蛇咬了一口。天不亮時,張不就便一命嗚呼。人們聽說張不就被毒蛇咬死,無不拍手稱快,都說他罪有應得。

不知過了多少年,王寶墜駕雲上了天堂,成了神仙。村民百姓懷念他,特地請來能工巧匠為他蓋了座廟宇,叫做牛王廟,牆上畫著百牛圖。牛王像得和王寶墜一模一樣,栩栩如生。他腳下踏著一個小鬼,據說那小鬼就是張不就。

從那時起,村子就改名“牛王村”,每年在牛王廟前舉行一次廟會。莊戶人家都把牛打扮一番,喜氣洋洋牽到廟前,焚香禱告,祈求牛王爺保佑六畜興旺,百禍不生。

滔滔黃河,激浪拍岸。古往今來,有關牛王廟、牛王莊的傳說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

另外,還有一個牛王村名的由來——

牛王,是白鶴鎮(原王良鄉)的一個行政村名。為啥叫牛王?是過去這裡有一座牛王廟而得名。這個淺山溝底人們為啥建個牛王廟呢?這裡還有段故事傳說。

明朝末年,李闖王進河南的戰亂年代,從孟津東部雙槐村遷來戶叫王業成的人家,選擇這山清水秀之鄉,掘土穴而居,臨荒野而墾。當時這裡紅石板很多就叫:石板溝村。王家初來乍到,種田全憑人力鋤耪钁刨,費力大,收效低。一日父子正在勞作,忽然溝里跑來一頭大黃牛,父子幾個把牛圍住。那牛倒也溫順,不暴不燥,大家用繩把它拴住,牽回家中餵養。等了多天,也無失主來尋,王家就用它來犁耙地拉磨碾。代墾幫耕,大大減輕了人力負擔,提高了生產效益。沒過幾年,農業收入大增,生活大大改善,漸漸由窮變富,從此人和牛結下了不解之緣。老人臨終前囑咐兒子:“咱這光景細想起來主要享牛的福,得感謝牛王爺的大恩。我死以後,一定要蓋座牛王爺廟永遠敬奉。”

老人去世後,幾個兒子就在西山腳下選擇一處較平坦的風水寶地,建築工匠用當地出產的紅砂石頭和自家樹木材料及銀錢積累買來磚瓦灰料,蓋起座頗具規模的牛王廟。

牛王廟座北向南,高脊挑檐,後有正殿,前有拜殿卷棚,聘高才藝人塑“牛王爺”泥胎神像;廟前開闊地上有紅石頭砌成戲台。議定每逢農曆十月初二(據說是牛王爺生日)殿內擺供燒香,焚紙拜叩,誦經念佛。廟前大戲三天,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來趕會看戲。

自此以後,牛王廟這個地名不單在附近周圍名聲遠揚,外地客人也想到此歇歇看看稀罕。如黃河北人從河清渡口乘船過河,趕洛陽搭火車東行西往的行人,不論挑東西,背行李總要再南趕五里到牛王廟歇腳。春秋季在廟側路邊找塊石頭就坐,歇腳、喘氣、擦汗、吸菸、嘬奶、啃乾糧;盛夏在卷棚里避陽納涼,寒冬在廟裡避風雪,燃火取暖。逢日暮天晚,開啟雕木花格廟門,在廟神台下墊些草苫褥被,暫休一宿再行,去了投店棲宿的盤纏花費。這裡成了過往行人的家。久而久之,石板溝村的名字逐漸遜色;牛王廟的稱謂則聞名遐邇越叫越響。天長日久,就順理成章地把這個村叫成了:牛王廟。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黃河北搞“三光”,逼得百姓紛紛南逃,每天過往人猛增。當地有人在廟旁開了家飯店兼賣日用雜貨,侍應過往行人飲食消費。20世紀70年代這裡蓋房十多間,作為全大隊的國小,這裡又自然形成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解放後經過農業合作和文化大革命,雖然廟被拆除,牛王這個名字仍然作為地名一直留存。全行政村有耕地2100畝,村民270戶,1300口人,分居在三道嶺南溝北溝、許家門、王家嶺、趙家門、申家門、郭家門、周家莊、趙家坡、響水潭、李家門等十幾個自然村。許家門的牛王廟因遠近聞名,又居各自然村中心,民眾開會議事比較順路方便,村幹部辦公地點也就設在這裡。在人民公社時叫“牛王大隊”;公社改稱鄉(鎮)後叫:牛王村。

經濟

畜牧業發展

畜牧養殖是該村的一大亮點,養豬戶、養牛戶日益增多,且品質好,不僅滿足了當地的肉食供應,而且遠銷其它省市鄉鎮。

農作物種植

該村主要經濟作物棉花、玉米、花生、芝麻等。玉米種植面積達1300畝,且產量均突破1000斤以上,不僅滿足了該村及周邊鄉鎮的飼料供應,同時還遠銷外省及各地。棉花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且產量高、品質好,高收入達到1200元之多,是該村村民發家致富、快步奔小康的主要支柱之一。芝麻是該村種植業最悠久的生產之一,加工出的芝麻油,色彩鮮艷,香味撲鼻,口感純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