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短腳鵯

白頭短腳鵯

白頭短腳鵯英文名稱White-headed Bulbul,科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

基本信息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中等體型(20厘米)的黑色鵯。尾略分叉,嘴、腳及眼亮紅色。部分亞種頭部白色,西部亞種的前半部分偏灰。與紅嘴椋鳥的區別在胸及背部色深。亞成鳥偏灰,略具平羽冠。

虹膜-褐色;嘴-紅色;腳-紅色。

叫聲:叫聲甚多變,包括響亮的尖叫、吱吱聲及刺耳哨音。常有帶鼻音的咪叫聲。

冬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樹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m,有的地方(如雲南玉龍山)甚至進到海拔2500-3000m的中高山地帶,垂直遷徙現象極明顯。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冬季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荒坡、路邊或地頭樹上。

繁殖期4-7月。營巢于山地森林中樹上,距地高15-18m。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枯草、樹皮、樹葉、苔蘚等植物材料構成,內墊有松針和細草莖葉,巢外還有蛛網。每窩產卵2-4枚,卵呈卵圓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從白色、淡紅色到粉紅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紅褐色斑點。

分布狀況:亞種psaroides為留鳥於西藏東南部;ambiens於雲南西北部;sinensis 於雲南西北部、亞種ambiens的分布區以南;stresemanni於雲南北部;concolor於雲南西部及南部;leucothorax於華中;perniger於廣西南部及海南島;nigerrimus于海南島;指名亞種則於華南及東南的其餘地區。為山地常綠林的常見鳥。

習性:食果實及昆蟲,有季節性遷移。冬季於中國南方可見到數百隻的大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