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貞觀年間(627年至649年),始建白雲寺,原名白衣庵。每逢夏秋 季節便白雲繚繞籠罩寺院,景色奇異,故名為白雲寺。整體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
金、明時期寺院兩次毀於兵火戰亂。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白雲寺大規模修葺。
1986年11月21日,白雲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白雲寺,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白雲寺村。
建築布局
概況
白雲寺占地百餘畝,坐北朝南。寺門雄偉,上書“白雲禪寺”四個大字。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後左側有禪堂,禪堂左右有廂房。均系清代建築。大殿東側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樹,長在一口大鐵鍋內,鍋體理於土中,稱為“鐵鍋槐”。這是白雲寺的一大奇觀。 大雄寶殿後,有一經棟,又名多寶塔。高4米,九級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眾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提婆呵》經文、一佛圖及日、月、鶴、蓮花等。刻工精細,古樸大方。 寺東北五十米處有佛公靈塔,高4米,樓閣式,三級六棱,下部為六棱形須彌座。塔正面陰刻“佛公靈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還刻有門、窗、花、鳥、蟲、草、獸等。此塔玲瓏小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也是佛家寺院一般皆有的設施,原內塑釋迦牟尼像。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懸山頂,綠色琉璃脊,浮雕行龍和蓮花。黃色琉璃瓦覆頂,殿內有金柱8根,上為9架梁結構。釋迦牟尼公元前557年生於印度,本是淨飯王的太子,29歲出家修道。公元65年佛教傳入我國,歷代皇帝有的信佛,有的滅佛信道,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佛教與道教的鬥爭。有的寺院為了免遭滅頂之災,便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於是在佛教藝術中有了龍與蓮花的雕像。白雲禪寺大雄寶殿的屋脊,朝陽的一面是滾龍脊,背陰的一面是舞鳳脊,這是區別於其他寺院的主要特點。是皇家寺院的顯著標誌之一。位於白雲禪寺內後側有一個精緻的小院落,這裡是印法老和尚清修的地方。小院門裡那個閃門,兩邊刻有兩條龍,這個閃門從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只有皇帝才能有福分從這扇門下通過,所以這個閃門已經有幾百年沒人從這裡出入了。大雄寶殿背後牆有康熙皇帝親筆御書“朲置”二字(同音“認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靜,嚴守戒規。清朝時文武百官到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觀音殿
進入白雲寺的第一個大殿是觀音殿,觀音殿的後面才是大雄寶殿。這樣的建築布局在寺院的建築中似乎不太合乎禮制。凡是寺院都有一個規矩,只能建,不能毀,因為白雲寺最早叫“觀音堂”,先建的觀音殿,所以觀音殿就建在大雄寶殿的前面了,隨著建築規模不斷擴大,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現象。
玉佛殿
玉佛殿殿前九塊殘缺不全的碑文,講述著一個個真實的傳說。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三次親臨白雲禪寺,並居住數日,親贈滿朝鑾駕龍頭五仗、玉翠如意鉤及八櫃藏經等貴重物品後,又親筆御書“當堂常賞”四個大字,刻于山門之陰。此碑雖殘,至今仍存。 玉佛殿內的10餘尊玉佛,均是緬甸白玉雕琢,寶石嵌銀,形象逼真。特別是釋迦佛的入涅槃法相,長達3米餘,為當前國內所稀有。這是傅作義將軍的姑母傅鳳英老居士從緬甸特意為白雲禪寺進獻的。白雲寺是供奉玉佛最多。
佛公靈塔經幢
佛公靈塔經幢又名多寶塔,磚石結構,高4米,樓閣式,三級六棱形須彌座。塔正面陰刻楷書“佛公靈塔”,“佛洞宗三十一式佛公大和尚”十六字。 塔身還刻有門、窗、花、鳥、蟲、草、獸等。此塔玲瓏小巧、雕工精細、瀟灑秀麗,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塔是康熙年間南陽一位姓彭的居士捐款,為紀念佛定方丈而修建的。佛定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著名的大和尚,對白雲禪寺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佛定來到荒廢已久的白雲禪寺。進寺以後,他雲遊四方,講經說法,南鄰江漢,北至幽燕。遠近信善者,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供木石以供修造。當時的歸德知府也深感其佛法深廣,捐官銀兩千兩、私銀五百兩資助修建白雲禪寺。當時朝廷信奉佛教,里里有佛寺,戶戶有觀音,中國佛教到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白雲禪寺最輝煌的時期。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七十五歲的佛定和尚在最後一次南遊江淮以後回到白雲禪寺。這年八月佛定和尚在香堂沐浴後圓寂。佛定圓寂後,河南布政使牟欽元親自為他寫了塔銘。這就是佛定的靈塔。佛定圓寂後就歸葬在這裡,後被世人尊稱“三大神僧”,號 “南濟公、北圓通、中佛定”。為什麼叫“多寶塔”?其上面六面都有佛 ,每個裡面一尊佛像,其下面當中是心經,下面是僧人鼓樂圖,所以其塔佛、法、僧都有,也是佛家三寶,多寶塔因此而得名。
韋馱殿
位於整個建築群的最高端山門內,面闊3間,進深3間,硬山式,灰瓦頂,筒瓦脊上浮雕蓮花,殿內五梁架結構,相傳是白馬馱經的地方。大鐵鐘:現存韋馱殿內,重約750公斤,是豫東地區現存最大的鐘,鐘聲宏深響亮,聲達數十里。 香火盆:也在韋馱殿內,口徑1.16米,唇厚0.15米,重達250公斤,供佛教信徒燒香之用。白雲寺院後面,還有眾多的塔基,都是知名和尚的墓地,如今塔已不存在,尚有許多石刻、塔銘題記及磚券空洞,洞中有放置和尚骨灰和舍利子的繪有“壽”字的大缸。普天之下,韋馱菩薩的臉都是白色的,唯獨白雲禪寺的韋馱菩薩臉色通紅,這裡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韋馱化緣。
藏經樓
白雲禪寺有一藏經樓,後毀於戰火。當初修建藏經樓,佛定方丈可謂不辭勞苦,費盡周折,立下了汗馬功勞。
鎮寺之寶
康熙御碑
康熙二下白雲寺尋父的傳說在商丘一帶 廣為流傳。康熙為了尋找隱名出家的父親順治南遊白雲寺,為白雲寺1200名僧人打齋供眾,遇到一位自稱“八乂”的燒鍋僧人。康熙回京後與母后說起,聰明過人的母后將“八乂”二字合成一個“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雲寺想父子見麵團圓,但沒想到父親外出朝山雲遊去了,又不知去向。康熙向主持佛定和尚道出了隱衷,並拜佛定為師,又親筆御書“當、堂、常、賞”四個字,以示獎賞。這塊石碑是白雲禪寺的鎮寺之寶。“當、堂、常、賞”這四個字非常有研究,全部是和尚的尚字開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康熙父親在這裡為僧,當時中國著名活佛佛定在這裡當方丈,所以他的意思是和尚應該高高在上。“當、堂、常、賞”這四個字分別是“尚”字開頭,代表和尚和廟宇,那么“尚”字下面的“田、土、巾、貝”又是什麼意思呢?“田”代表可供人耕種的土地,“尚”和“田”組成的“當”字代表和尚和寺院也需要土地供他們生存。“土”是宅居的意思,“尚”和“土”組成的“堂”字,代表和尚們也要有房屋居住。“巾”代表服裝,“尚”和“巾”組成的“常”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好的衣服穿。“貝”代表錢財,“尚”和“貝”組成的“賞”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錢財。這通碑刻代表了康熙皇帝對白雲禪寺僧眾的態度。
玉石佛像
白雲寺內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這是傅作義將軍的 姑母傅鳳英長老從緬甸進獻的,價值30多萬美元。
鐵鍋槐
白雲寺內原有一施粥舍飯用的大鐵鍋,後棄置不用,卻從中長出一棵 槐樹,得名“鐵鍋槐”,成為白雲寺一大奇觀。鐵鍋口徑2.5米,腹深1.5米,樹幹周長2.4米,高4米,枝葉茂盛。原鐵鍋是僧侶施捨齋飯的用鍋,後鐵鍋棄置不用,鍋內淤滿土,槐樹根透過鍋底裂縫扎植於土內,以至於形成了鐵鍋內長出一棵數人合抱的大樹的迷人景象。據植物學家推測,樹齡有幾百年。 每年農曆六、七月份,若遇連陰天氣,樹上就會長出類似槐蛾、小鳥和八角的東西,可入中藥,治療食道癌有奇效。據說有患者到這裡採集後回家食之,果真病癒。還有人說,文革時期殿宇被拆和尚被趕出此樹枯死多年,改革開放僧人和寺院重回往日的寧靜後,古槐樹也枯木逢春發出新芽。鐵鍋槐底下的樹根朝西北方向,像羅漢朝拜;樹當中那個樹苞,遠看像觀音菩薩,近看像彌勒佛,並且胸間還有個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