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盤腸寒搏腸中痛,曲腰不乳蹙雙眉;定痛溫中豆蔻散,熨臍外治法堪垂。
組成
白豆蔻仁、縮砂仁、青皮、陳皮、甘草(炙)、香附子、蓬莪術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煎湯調下。
功用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盤腸氣痛。
方義
本方系《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所載的白豆蔻散,主要用於盤腸氣結,具有理氣止痛、消積和胃之功效,治氣血瘀滯之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療效較好。方中白豆蔻、砂仁、陳皮調中行氣,健脾和胃;青皮、香附理氣解郁,和胃消積;莪術行氣化瘀,消積止痛。白豆蔻與砂仁兩者功能相似,白豆蔻芳香而氣清,功專於上焦,性偏止嘔;砂仁功專中下焦,性偏止瀉痢;青皮、陳皮本是一物,但青皮為幼小未成熟之果皮,性剛悍,偏於破氣,疏肝消積,入肝膽二經;陳皮為成熟之果皮,性緩和,偏於健脾燥濕,化痰理氣,入脾肺二經;香附與莪術,一則理氣,一則活瘀,共奏止痛之功。本方兩兩為用,相輔相成,更用甘草調和眾藥。
運用
本方以卒然發病,腹部絞痛,彎背曲腰。面色青白,皺眉不乳,乾哭無淚,哭聲如鴉鳴,口吐涎沫,口張足冷,便瀉稀清,甚者唇黑肢冷,汗出如油,二便癃閉,嘔吐如膽汁為診斷要點。臨床上用於小兒寒疝,短期內可以導致死亡者。
加減化裁
若腹痛兼有腹脹者,則以白蔻散理氣消脹;若腹痛呈陣發性發作,則加芍甘散以緩急止痛;若腹痛日久,痛有定處則加瓦甘散以化瘀止痛;若腹痛伴嘔吐,無熱象者加薇香散以化濕和胃止痛;若腹痛伴胃脘脹滿,舌苔厚膩者則加消積散以消積止痛。
使用注意
本方實際是治療小兒腸套疊的方劑,起病即及時使用本方確實效痊其五六,倘若服藥後三小時不得緩解者,當以小兒外科手術治療為宜,否則稚陰稚陽之體,不耐陰陽格拒時久,會引起腸壞死,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附方
名稱:白豆蔻散
組成:白豆蔻、砂仁、青皮(醋炒)、炙甘草、香附米(制)、蓬莪術、陳皮各等份
用法:共為末,每服一錢,紫蘇煎湯調下
主治:治曲腰乾啼,額上有汗,或口閉足冷,下利清糞
出處:《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三冊》
名稱:白豆蔻散
組成:白豆仁三錢
用法:上為末。酒送下
主治:①《赤水玄珠》: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②《濟陽綱目》:胃冷有積,吃食慾作嘔吐者
出處:《中醫方劑大辭典第三冊》
名稱:白豆蔻散
組成:白豆蔻5g,砂仁3g,青皮5g,陳皮5g,香附6g,莪術6g,萊菔子6g,生白芍10g,炙甘草5g
主治:腹部絞痛,曲腰啼叫,面色蒼黃暗滯,不思乳食,頻頻嘔吐,腹脹,大便不通。或只下少量青黃色糞便,舌苔白膩,脈沉滑,指紋多見淡滯
出處:《中醫急診醫學》
功用:行氣導滯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秦伯末實用中醫學》:“嬰兒初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已,或口合不開,名曰胎寒。其證在胎時,母因腹痛而致產。經云:胎寒多腹痛。亦有產婦喜啖甘肥生冷時果,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治以涼藥內傷胎氣,則生後昏昏多睡,間或晛乳瀉白,若不早治,必成慢驚慢脾。又有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不顧乳食,至夜多啼,頗似前證,但無口寒戰,名曰藏寒。其疾夜重日輕,腹痛腸鳴,泄瀉清水,間有不瀉者。此證亦在百日內有之,皆因臨產在地稍久,冷氣侵逼,或以涼水參湯洗兒,或斷臍帶短,而又結縛不緊,為寒所傷如此,宜白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臍法,其效甚速。”
《醫宗金鑒》:“凡盤腸氣痛,皆由寒邪所搏,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宜自豆蔻散主之。外用熨臍法,其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