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葉村[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蓋洋鎮白葉村]

白葉村[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蓋洋鎮白葉村]

白葉村隸屬於三明市,在明溪縣管轄範圍內,上至官坪任.桃支坑桃園.白嵐村,下與將樂界上華村相接,前面通往衢地,溫莊.經葫蘆形往明溪方向.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白葉古遺址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白葉古遺址

古彥:“金白葉,銀白嵐,寒塘灣內準路行”(本地音)這裡蓋洋著名的進士街,在聞遠公祠圍牆下,有7塊功名碑。每塊功名碑由兩片青條石砌成,條石上刻有功名獲得者姓名、及第時間,為舉人4名、進士3名,獲得功名時間分別為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均建於乾隆年間。其所在街道亦稱“功名街”。白葉村歷史悠久,在明清時期有“九曲七墩十六級台階,九十塊方石,八百塊橄欖石”村記記載。據說當年有一條中間青石板、兩邊鵝卵石鋪成的古街道從村中曲折而過,到處有人至白葉趕集赴會.很是熱鬧.下雨天穿著布鞋從街頭走到街尾都不會濕鞋。街道兩旁高大的烽火牆將每三、五戶人家相互隔離,牆與牆之間又相互形成小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一般的陌生人進入小巷,一時半刻是出不來的。這種防火又防盜的烽火牆,歷史以來沒出現過大面積的火災和失盜的現象。
白葉村出了很多名人異士,有戶部尚書余靖御封長者蓮台公兵部侍郎余玉飛明通榜進士余觀漢等歷史人物。白葉進士街是皇上封的,其由來如下:
余觀漢,文人,出生在白葉村。他從小聰明伶俐,學而不忘,《三字經》、《千古賢文》、《百家姓》等文能倒背如流。他的老師是汀洲府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他門下的弟子,大部份都功成名就。余觀漢在這種環境中學習,如虎添翼。乾隆二十八年,正值三年一度的殿試。余觀漢拜別恩師,帶上恩師給主考官的推薦信,進京趕考。到京城後,稍作安息,帶上恩師的舉薦書信,去拜望主考官。主考官看信後,頗感高興,通過交談也發現余觀漢是一位人才,這次科考一定能高中。
科考後,主考官和閱卷老師正忙的不亦樂乎,一邊整理卷子,一邊細細閱讀每份卷子的精僻之處。突然主考官和老師們發現一份特別引人入勝、有極高閱讀和欣賞的文章,其署名是:“福建汀洲府歸化縣柳洋里葉林(白葉)余觀漢。主考官大人這時想起汀洲府老先生推薦的人,果然才華出眾,名不虛傳,就把這份卷子帶回家中細細觀看,幾天的勞累,看著看著就昏然入睡,隨手將卷子閣於床頂。經過幾天的辛苦批閱,終於得出了狀元、進士、探花的前三名。並於第二天早朝時將名單及答卷上交皇上,由皇上定奪,並詔告天下。乾隆看後,龍顏大悅,傳旨張榜公布今年狀元、進士、探花的名單。
主考官回到家後,突難發現床頂有一紙張,取下一看,差點昏過去,拍著腦袋說:“我怎么這么糊塗呢?”拿起考卷,來不及換衣服,直奔皇宮的寢宮,邊跑邊說:“皇上,皇上,不得了啦!我犯了欺君之罪!”皇上說:“何事驚慌?”主考大人將余觀漢的事情細細和皇上稟明。皇上看完後,確實覺得這位考生所答的內容遠遠超過前三名,理應是頭名狀元,可現在皇榜已公布,這該如何是好?於是,急招朝中大臣,共議此事。通過大臣們的再三考慮,只好再來一個加封榜,寫道:“皇帝召日:今有福建汀洲府歸化縣柳洋里葉林考生在殿試時,才華出眾,文章蓋世。當朝殿試名列頭名狀元前面,因閱卷大人的失誤,將其遺落在案上,經滿朝文武百官的細閱,確定名列前茅,是頭名狀元的料子,特加封余觀漢為明通榜進士,並在其家鄉允許建進士牌坊一座,進士街一條,凡文武百官路經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謝龍恩,欽此,乾隆二十八年。”進士街由此而得名。
進士街由原上橋到下橋長約1里半、寬約兩米的中心街道組成,形成九個彎、七個墩、十六級台階止到觀音廟,走過橋上劍嶺,直達將樂縣域。在中段的桐樹彎到下塊,共鋪設了九十塊長九十厘米,寬八十厘米,厚十二厘米的花崗岩石板,中心點建進士牌坊一座,牌坊兩邊用八百塊橄欖形的青石砌成高約1米的圍牆,以護祖祠的莊嚴。進士牌坊在文革時已被強行折除,而用於記載歷史的石碑、石柱、石鼎還依然可見,上面的字跡還清清楚楚。 白葉以余氏為主姓,唐初,隨陳元光入閩並落籍福建的余氏族人遷徙三明境域。北宋乾德年間(963-968年),原居福州的余珠傑第六十八世孫餘興祖遷居明溪柳楊裏白葉鄉。餘興祖有3個兒子:長子余宣忠遷居福建順昌,次子餘思恕遷居將樂,三子余克仁於宋雍熙二年(985年)遷居將樂光明雉鳥窠中穴。(見寧化湖村《新安郡余氏族譜》)白葉大部分史料記載及文物已在文革時期被毀滅,資料盡失.一些具有很高價值的文物,古物已隨竊者盜之海外或已絕跡,其珍貴的金人頭像已無蹤跡.太平天國時期僅存一文物藏於明溪博物館內.白葉有多座寺廟,翁厝庵,寧古庵,太平庵.現僅存一座太平庵。歷史上,曾家布原與白葉為近里,古有“曾家布,千家富”之說,後因土匪橫行,燒殺搶掠,已無人煙,現已成廢墟,留下一口大井,後被填埋。如今劃白葉歸屬.現寒塘水口因地小人少,也劃歸白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