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WBC,LEU)計數

白細胞舊稱白血球。血液中的一類細胞。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人體和動物血液及組織中的無色細胞。有細胞核,能作變形運動。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它們可以從血管內遷移到血管外,或從血管外組織遷移到血管內。

基本信息

醫學術語

因此,白細胞除存在於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廣泛存在於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組織中。白細胞,或稱白血球,白血球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東西,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血細胞。除白血球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

基本簡介

白細胞無色呈球形,有細胞核,體積比紅細胞大,直徑在7~20μm之間。正常人白細胞計數在4000~10000/mm3範圍內,平均為7000/mm3。血塗片中白細胞,經複合染料染色後,可根據其形態差異和細胞質內有無特有的顆粒可分為兩大類五種細胞。

白細胞觀察實驗:慢慢移動血片,觀察各種白細胞,白細胞數目雖然少,尋找較困難,但胞體大、細胞核明顯,極易與紅細胞區別開。

白細胞描述:數目少,胞體大,細胞核明顯

基本分類

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按照體積從小到大是:淋巴細胞,嗜鹼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細胞。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血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

(1)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

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最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性,能吞噬搞原體複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並能對抗組織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鹼性粒細胞中有嗜鹼性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與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在抗原-抗體反應時釋放出來。

(2)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後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性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

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其中中性粒細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細胞占0.01~0.04,嗜鹼性粒細胞占0.005~0.01,單核細胞占0.03~0.08,淋巴細胞占0.20~0.3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於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症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各類白細胞的防禦保護作用各不相同。

正常參考值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兒童:(5.0~12.0)×10^9/L。

臨床意義

1.增多:

(1)生理性增多:新生兒白細胞最高,兒童略高於成年人;妊娠5個月至分娩後4~5天,經期,飯後,劇烈運動後,寒冷及情緒激動時等白細胞數都可增高。一個人的白細胞總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對白細胞處於臨界值者,應注意定時檢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療、化療等治療觀察中的病人。

(2)急性細菌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症:如大葉性肺炎、猩紅熱、丹毒、敗血症、闌尾炎、膿腫、腦膜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鉛中毒及安眠藥中毒等。

(4)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的血細胞破壞:如大手術後、燒傷、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傷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腦出血,血型不合輸血等。

(6)白血病及某些腫瘤。

(7)腎移植後的排斥反應。

(8)原發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急性發作等。

(9)少數病毒感染性傳染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10)套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強的松)的幾天內,白細胞常超過正常範圍。

2.減少:

(1)某些感染:某些革蘭陰性桿菌(如傷寒、副傷寒桿菌、結核桿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蟲(如瘧原蟲、黑熱病原蟲)感染等。

(2) 某些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徵(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過敏性休克、重症惡病質。

(4)脾功能亢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綜合徵、門脈性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5)化學藥品及放射損害:如X線和鐳照射,抗癌藥物,嚴重砷、鎂、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營養不良、極度腎衰竭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