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界鄉

白界鄉

舊鄉名,詳見橫山區白界鎮。原白界鄉位於橫山縣東北部。轄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界村,距縣城36千米。 2015年,撤銷白界鄉,設立白界鎮(榆政函[2015]42號)。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白界鄉位於橫山縣東北部。轄白界、畔家河、劉家溝、黨莊、田寺、趙石窯、郭石畔、陳家溝、新開溝、楊官海則、草海則、蘇莊則、土地海則、羊圈樑、胡石窯、孫家灣、黑河則、黑峁墩、楊溝、方河、柳溝、平邑堡,馬扎梁、望夏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白界村,距縣城36千米。

歷史沿革

原屬榆林縣,1950年劃入橫山縣。1956年設白界鄉,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

1997年,面積221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土地海子、羊圈樑、方河、白界、畔河、劉家溝、郭石畔、趙石窯、陳家溝、新開溝、楊官海子、曹海子、蘇莊子、田寺、黨莊、胡石窯、孫家灣、楊溝、柳溝、黑河子、黑峁東、平邑堡22個行政村。

2015年,撤銷白界鄉,設立橫山區白界鎮(榆政函[2015]42號)。

發展

白界鄉 白界鄉

鄉黨委、政府圍繞縣委縣府提出的“寫好四篇文章,做好五項重點工作”的經濟發展思路,鎖定“農、工、商”三個主攻方向,“農”即:以“八角玉桂強鄉,畜牧水產富民”為目標,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全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工”即:以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為中心,加快該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商”即:以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提升集市功能,發展商品貿易,推動我鄉小城鎮建設。極大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黨的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全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原的發展。推廣了水稻種植新技術,產量達6103噸;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羊政策,羊、草產業的培育已初見成效;2002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00元。緊緊抓住榆林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機遇,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加快蘇莊則、草海則兩村開發區建設步伐,累計投資達1.2億元,建成二級油路16公里,排洪排污、通訊、電網、供水等配套基礎設施也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東海則開發區已初步具有城市發展建設規模,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龍頭。

城鄉代碼

~200 210白界村

~201 220畔家河村

~202 220劉家溝村

~203 220黨莊村

~204 220田寺村

~205 220趙石窯村

~206 220郭石畔村

~207 220陳家溝村

~208 220新開溝村

~209 220楊官海則村

~210 112草海則村

~211 112蘇莊則村

~212 220土地海則村

~213 220羊圈樑村

~214 220胡石窯村

~215 220孫家灣村

~216 220黑河則村

~217 220黑峁墩村

~218 220楊溝村

~219 220方河村

~220 220柳溝村

~221 220平邑堡村

~222 220馬扎梁村

~223 220望夏村

建設目標

1、圍繞農民增收目標,積極推進八角低產林改造和種桑養蠶項目。全鄉完成八角低產林改造12000畝,占全鄉八角林面積46000畝的30%;種桑面積1500畝,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2、圍繞以工促農目標,積極招商引資。進企業4個,總投資1142萬元。其中耘發木業有限公司、香料廠、音洞磚廠均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百合水電站在建。

3、圍繞小城鎮建設,積極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0萬元的百合街道過境油路;完成4條村級砂路56公里,6條屯級路32公里;完成投資80萬元的東莫易地安置新村建設,安置20戶87人;完成沼氣池建設2474座,入戶率達75%。

4、圍繞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示範屯建設。那樂村那樂屯列為全縣第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完善了道路硬化1300米,球場、文化活動室、涼亭等基礎設施建設,民房改建率達85%以上,沼氣池入戶率達100%。

5、圍繞和諧社會,積極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300萬元,完善中、國小校“八室一場”建設,促進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小學生入學率達99.41%,中學生入學率達95.66%;公共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百合衛生院通過一級甲等醫院評定,積極開展農村初保、母嬰安全等項目,孕產婦入院分娩率達75%;社會治安逐年好轉,兩案發生率逐年下降,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草海則兩村開發區建設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