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山塔

白玉山塔

白玉山塔位於大連市[遼寧省轄市]旅順口區白玉山之顛,是日軍無恥侵略歷史罪證,1985年改名為“白玉山塔”,坐落於城區中心,海拔130米,系大連市著名旅遊風景之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
白玉山塔始建於1907年6月,1909年11月竣工。塔高66.8米,共有273級台階、18個視窗,塔頂北側的銅刻銘文是侵華日軍東鄉平八郎和乃木希典聯合撰寫,銘文記載了日俄戰爭旅順要塞爭奪戰的簡要過程。

1945年旅順解放後將“表忠塔”這個浸透了日本軍國主義毒液的名字改為“白玉塔”;

1985年又改為“白玉山塔”,這座塔已成為日俄侵占旅順口的鐵證。

白玉山塔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之顛,坐落於城區中心,海拔130米。日俄戰爭結束後,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和陸軍第三軍軍長乃木希典的倡議下,日本殖民當局決定在白 玉山頂修建所謂“表忠塔”,以表彰在日俄戰爭中為天皇效忠的官兵。“表忠塔”於1907年開工,到1909年建成,歷時兩年零五個月,耗資25萬日元,建塔工人多達20000名。該塔高66.8米,塔內有螺鏇形階梯273級,塔尖為彈頭形狀。

歷史背景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
1904年2月,日本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發動了日俄戰爭。

1905年9月5日《朴茨茅斯和約》簽署後,日本占領旅大地區,開始長達40年的殖民統治。日俄戰爭硝煙未散,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便開始在日本國內倡議募捐,籌集了26萬日元作為經費,在白玉山修建“納骨祠”和“表忠塔”,假借祭祀侵略軍亡靈之名愚弄日本國民,美化侵略戰爭。

並在白玉山南麓上山路第一轉彎處修建了“第三回閉塞隊紀念碑”和衣冠冢,把參加閉塞沉船行動的“朝顏丸”螺鏇推進器置於碑前,四周架起炮彈殼與鐵索圍成的鏈牆,為日俄戰爭中堵塞旅順港而喪命的日軍招魂揚幡。從此以後,美麗的白玉山就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變成春秋兩季為炮慶舉行招魂儀式的祭壇。通常都是日本皇室和內閣重臣親自從日本國內跨海乘船到旅順白玉山參加主祭。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
1905年11月到1907年3月,日本殖民當局在白玉山北巔修建了一座日式祠院風格的神社——“納骨祠”。將在日俄戰爭中死亡的22723具日軍屍體的骨灰存放在祠院內地下3個拱形墓穴中,以此來炫耀“戰功”,大肆鼓吹軍國主義。

1907年6月,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在白玉山南巔修建一座從底座到塔頂高66.8米的所謂“表忠塔”。塔的結構為圓形,由底座、基柱、塔身、塔頂四部分組成,外觀設計如蠟燭和燭台的組合,塔頂燭尖仿製280毫米榴彈炮炮彈的形狀,高8.8米,周長3.3米,寓意祭奠日本殖民者所謂“納骨祠”亡靈的蠟燭長明不熄。

在築塔過程中,日本殖民當局從國內運來大量花崗岩、水泥、木材和鋼材。塔身是由鋼筋混凝土灌注而成,塔內中空,築有 273級由美國製造的鐵制螺鏇階梯。從塔底到塔頂,共有18個窗戶。塔頂設有觀光台,可以俯瞰旅順全景,四周築有鐵制圍欄,鐵藝圖案為太陽旗的放射形狀。

1949年3月到9月之間,觀景台圍欄的圖案改成了五角星。

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戰敗投降。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旅順後準備把“表忠塔”作為戰利品拆遷到莫斯科重建。但中方人員認為白玉山位於市區中心,拆塔工程可能危害到當地百姓的人身安全,施工難度大。鑒於此,這座日本的侵華罪證被保留了下來。

1949年3月到9月,白玉山塔塔名和塔頂銅匾上美化日本殖民者的頌詞的先後被鏟掉。

1951年,旅順市將塔改名“白玉塔”。

1952年,“納骨祠”拆除。

1985年,白玉塔作為“日俄戰爭遺址和帝國主義侵華物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依山更名“白玉山塔”。

歷史意義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
“表忠塔”不僅用於愚弄日本國民,鼓勵他們加入到侵略戰爭中來,同時,日本殖民者憑藉這一宗教設施對中國人民,尤其是對青少年學生灌輸奴化思想。

在偽滿洲國“關東州”的殖民教育中,宗教教育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每月8日,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到“表忠塔”虔誠參拜,為“戰歿英靈”祈禱。每逢日本節日,也要組織學生到“表忠塔”進行祭祀。

日本殖民者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日本武士道精神灌輸給中國學生,還潛移默化地淡化孩子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讓他們只知道日本,不知道中國,只知道日本軍人為國捐軀,不知道中國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進行的浴血反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