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女演員茱莉 (克里斯蒂·麥克尼科爾飾)深夜駕車回家時, 不慎撞傷一隻體形巨大、毛色雪白的德國牧羊犬。經過一番救治後,因找不到狗的主人,茱莉只好將狗帶回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尤其是在白狗從暴徒手上救了茱莉之後,她漸漸喜歡上這隻頗有人性的大白狗。但意外發生了,白狗開始表現出對黑人有強烈的攻擊性。只要有黑人出現,白狗就會露出尖利的牙齒撲上去撕咬一番。原來白狗自幼就接受過殘忍的訓練,只要見到黑人就會以命相搏。茱莉不忍心殺死白狗,只好將其送到馴獸中心以尋求解決之道。一位黑人訓練師 (保羅·溫菲爾德飾)希望能改變白狗的習性,在付出了極大的耐心和代價之後,白狗終於能與黑人和平相處,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茱莉 | 克里斯蒂·麥克尼科爾 |
奇斯 | 保羅·溫菲爾德 |
卡羅瑟斯 | 伯爾·艾弗斯 |
查理 | 塞繆爾·富勒 |
羅蘭 | 詹姆森·帕克 |
船夫 | 喬治·費舍 |
護士 | Christa Lang |
獸醫 | Vernon Weddle |
歹徒 | Karl Lewis Miller |
莫莉 | Lynne Moody |
職員表
製作人 | Jon Davison、Richard Hashimoto、Edgar J. Scherick、Nick Vanoff |
原著 | Romain Gary |
導演 | 塞繆爾·富勒 |
副導演(助理) | 丹尼爾·阿提亞斯、Bill Scott |
編劇 | 塞繆爾·富勒、柯蒂斯·漢森 |
攝影 | 布魯斯·瑟提斯 |
配樂 | 埃尼奧·莫里康內 |
剪輯 | Bernard Gribble |
選角導演 | Jane Feinberg、Mike Fenton |
藝術指導 | Brian Eatwell |
服裝設計 | Ellis Cohen、Gail Viola |
布景師 | Barbara Krieger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 .
音樂原聲
專輯封面 | 曲目 | ||
專輯類別: 原聲帶、影視音樂 發行時間: 2010年03月16日 唱片公司: FSM 作曲:Ennio Morricone | 1. Main Title 2. Sick Dog 3. Death Of A Dog 4. Walking Dog 5. Dog's Escape 6. Saving Cops 7. Chasing Rabbit 8. Dog Pound / The Girl's Thoughts 9. Sweeper Attack 10. Dog's Return 11. Stewardess Surprise 12. Untitled (3M3) 13. Certaintie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Dog 14. Cure Or Kill / Dog's Escape 15. Protected Attack 16. Sorrowful Julie 17. Cage Escape | 18. Attack #2 19. After The Murder 20. White Dog 21. White Dog 22. Absent-Mindedly From A Radio Far Away 23. The Girl And Her Problems 24. Cured Canine? 25. Attempts At Fidelity 26. Death Of A Dog / End Credits 27. Second Theme: The Girl And The Dog (Album Track) 28. Guitar Venizia (Source Music) 29. After The Murder (Alternate) 30. Absent-Mindedly From A Radio Far Away (Source Music) 31. Lamb Bone Muzak (Source Music) 32. Inside The Church 33. Death Of A Dog, Part 1 34. Death Of A Dog (Album Track) |
音樂原聲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該片根據法國作家Romain Gary於197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 。
•因為富有煽動性的主題和內容以及誤讀,影片在製作完畢後遭到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強烈抵制 。
獲獎紀錄
時間 | 獎項類型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備註 |
2012年 | 第65屆卡諾電影節 | 電影史 | 塞繆爾·富勒 | 提名 |
2011年 | 第46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憲政單元 | 塞繆爾·富勒 | 提名 |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西德 瑞典 芬蘭 日本 | 1982年7月7日 1983年10月29日 1984年5月11日 1985年 1990年11月17日 |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 1.派拉蒙影業公司 [美國] |
發行公司 | 1. CIC Vídeo [巴西] (VHS) 2. 派拉蒙影業公司 [美國] (1982) 3.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國] (2008) (DVD) |
上映發行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該片對於美國種族主義泛濫的抨擊毫不留情且引人深思。 塞繆爾·富勒在影片中灌注的態度,是對醜惡現象的怒罵,是毫不留情面的強硬的批判。這隻白狗實際隱喻著地球上最邪惡、最容易墮落的動物,即人類本身。種族主義者的醜惡嘴臉在片中被狗的猙獰面孔所替代,這比直接描繪更令人印象深刻 。 (網易娛樂評)
該片的拍攝手法承襲了富勒一貫所堅持的冷峻、粗礪與偏激和尖銳,沒有低俗的娛樂效果,沒有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有的只是發人深省的深刻主題。無論時代怎么變遷,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種族主義就如一塊永久擦不掉的污點記錄在人類的歷史上。但種族主義又不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特質,而是在後天教育的灌輸中逐漸形成的,就如影片中的白狗一樣是可以教化和得到改變的。導演原本在片中用關愛和善良以及寬容在殘酷的現實中給人以希望和光明,但種族主義也許比野獸更為可怕更為冥頑不化更為根深蒂固。在影片的結尾導演用更廣泛的暴力和毀滅徹底將種族主義引入無間地獄,只留下孤獨的白狗橫屍於地,留給觀眾以無盡的思考 。 (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