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白沙屬福安縣用儒鄉仁風裡二十五都一圖;民國30年屬福安縣第一區(賽岐區)柏洋鄉白沙保;1954年屬黃沙鄉;1956年辦白沙高級社,同年8月溪柄區為第五區,黃蘭、白沙合併為區屬黃沙鄉;1968年與浦後合併為浦沙大隊,隸屬溪柄區;1975年為白沙大隊;1984組建白沙村民委員會。
村落與居民
白沙村所轄土地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村居面積0.1平方公里。所屬白沙、洋中厝、下貴洞裡、上貴洞裡、亭下、牛角壠6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47戶886人,其中畲族人口326人,村委會駐地白沙村。耕地面積508畝,其水田426畝、農地82畝;山地面積4281畝,其中有林地3459畝。
村風村貌
白沙村因村左臨交溪處有一條白色沙墩而得名,依山面田,山環水繞,溪邊遍植綠竹,直接黃蘭公路橋下,面積上千畝,聞名遐邇,是福安綠筍之鄉。沿溪有巨榕十多株,護衛村莊。溪上有一島曰鯉魚墩,面積700餘畝,遍植松竹,蒼翠欲滴。村後山上有一農場,民國時期為縣長高誠學所辦,建國初曾是勞改農場,今植茶果,有人在其中培植茶花。白沙村溪光山色、風景秀麗,村內巷道水泥鋪設,水、電、路、電話、有線電視早已實現“五通”。改革開放後,建有會場、學校。2005年“艾利”颱風時村莊被淹,政府在此實施“造福工程”,建起十幾座新房,基礎設施齊全。全村百業興旺、經濟振興、村風文明、安居樂業,儼然太平盛世。
人文
白沙村主姓為劉、雷、吳、黃、鍾,其中劉姓於清乾隆14年(1749)從福安蘇陽遷入,今人口最多,近200;黃姓於清鹹豐間來自福安陽頭;吳姓於清道光14年(1834)遷自潭頭大村;鍾姓於清嘉慶9年(1804)從坂中日宅遷來;雷姓於清道光4年(1824)從寧德山頭莊遷入;蘭姓則於清雍正間由橋溪頭到此肇基。諸姓中蘭姓遷入最早,距今約280年,其次劉姓肇遷258年。
民國27年(1938),福安縣長高誠學創辦歸田農場,總場設盪岐,白沙設分場,主要是開發山地種果和發展畜牧業。
1995年4月24日,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視察黃蘭、白沙綠竹林後題詩:千里綠竹起黃沙,賽江兩岸舞婆娑;不忘時傳疾苦聲,更喜增財富萬家。
1996年1月31日,福安市政府批准白沙上貴洞裡自然村19戶、96人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征地面積1900平方米。同年,白沙亭下自然村22戶145人實施“造福工程”搬遷至白沙對面山腳建房。1998年,上貴洞裡自然村3戶16人搬遷到下貴洞裡村建房。
建築景觀
白沙村有福安歷史名人趙萬年和黃釧墓。福寧高速公路福安連線線於2005年建成通車,從白沙村右鑿隧道近1公里。奶娘宮:建於清光緒年間,崇祀陳靖姑。五顯帝宮:始建於清,重建於1997年,祀五顯靈官大帝。
物產經濟
白沙村今天農業支柱產業有茶葉和綠竹,其中茶園200多畝、綠竹1000多畝。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白沙村辦企業興旺,主要是制售綠竹冰棒簽,因此建起了會場,村民率先普遍戴起手錶,聞名一方。改革開放以來,村民根據自己的特長,自謀職業,各顯身手,各業都得到發展,經濟進入建國以來最活躍的時期。大批富餘勞力走出村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奮力打拚,辦企、經商、務工,從謀生開始艱難地站住腳根,積累資本,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今天,已有部分人創業有成,率先致富,甚至發展成千萬家業,且積極捐資助建回報家鄉。村兩委也乘勢而上,雄心勃勃,計畫發揮自然地理優勢,培育景點,建設旅遊型村莊。2006年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廣大村民在村兩委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意氣風發地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