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白沙冷泉位於牙叉農場4隊轄區內,北距儋州那大60公里,南距縣城牙叉7公里,從牙叉到冷泉的出處最多用15分鐘的路程,一路上是翠綠欲滴的野芭蕉和爭奇鬥妍的小山花,空氣里透著“鮮”字。
白沙冷泉出處在4隊隊部西側300米遠的小溪旁,周圍被橡膠林和其它農作物所環繞,泉水出口已建一個小水池,裡頭浸泡著許多花崗岩碎片,泉水流量不大,但清澈甘甜,緩緩地冒出地面,向低處流去。連隊居民已經用鋼管將水引到隊部,供日常使用。
由來
儘管冷泉的位置並不偏僻,但知道她的人還真不多,而最先發現冷泉的,是一位名叫吳太洪的老人。
吳太洪現年68歲,祖籍四川,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退役後一直紮根海南農墾牙叉農場,從1980年開始,他總共當了12年的農場4隊隊長,直到 1992年退休。
吳太洪是在1980年的一天上山砍柴時不經意中發現冷泉的。當時他雖然不敢確定泉水可以飲用,但還是大膽地捧起泉水大口大口地喝起來,然後坐在樹林裡等待自己是否有異常情況發生。然而,吳太洪不但沒有感到不適,而且覺得精神抖擻,似乎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氣力了。
吳太洪回到隊里後,立即與大伙兒商量購買水管引水使用的事宜,結果一呼百應。因為大家平時飲用的井水水質實在太差,一些人還患上了肝炎。白沙縣衛生防疫站對冷泉進行檢驗,結果為:“此水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可以飲用。”
1990年,吳太洪不幸患上了鼻癌,1991年住院2個月,仍然不見起色,眼看生存無望,只好出院回家。奇怪的是,幾乎已被定格為“絕症”的鼻癌,並沒有奪走他的生命,相反,其鼻癌症狀在出院後的10年中逐漸好轉,疼痛感已消減,老人自認為自己的癌細胞已經消失。也有其他工人和吳太洪一樣身患癌症、肝炎等頑症,而後又奇蹟般地康復的事例,他們都認為這跟飲用這神奇的泉水有關。
聞訊採訪的記者發現,長期飲用冷泉的牙叉4隊工人們臉色極佳。工人們說,他們外出勞動時一般都帶上泉水,渴了就喝,總覺得體力恢復得很快,平時患感冒的情況都很少。
根據勘查評價資料,白沙冷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多年平均水溫為23-24攝氏度。按礦泉的命名標準,水溫高於32攝氏度的礦泉為“溫泉”,而低於25攝氏度的則為“冷泉”,白沙冷泉無疑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泉”。
水文地質專家的解釋
為何海南熱島會有如此冷泉?水文地質專家的解釋是:
首先,是因為白沙冷泉所處的地勢較高———海拔高度約為500米,人們知道,地勢每垂直上升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4攝氏度,白沙冷泉自然也受這一氣候規律的作用;
其次,冷泉的出處林木青草鬱鬱蔥蔥,涵養了泉水“溫柔”的性格;
再者,地處山區的白沙氣溫較低,多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左右,冷泉的水溫清涼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僅僅是水溫低,還不能凸顯白沙冷泉的身價,“氡”的含量高———約300埃曼/升,才是白沙冷泉的真正魅力所在。白沙冷泉的氡含量為什麼這么高?因為冷泉的出處是花崗岩地質環境,而花崗岩本身就含有放射性元素,是氡元素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泉水藏於不易癒合的花崗岩裂縫之中,徑流較深,因此放射性元素氡不容易散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水溫較低,對氡有涵養作用,也使得“氡”這一放射性元素不易揮發。
1994年6月,海南省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對白沙冷泉進行了評審,最後鑑定為:“白沙冷泉屬偏矽酸重碳酸鈣型低礦化低鈉飲用天然礦泉水,氡含量高,水中還含有鍶、鋅、溴、碘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符合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87)標準,可作為飲用天然礦泉水開發。”水文地質專家李福認為,儘管白沙冷泉的氡含量高,但如果作為“含氡的”礦泉水來開發,它並不具備優勢,因為放射性氡元素的半衰變期為3.825天,30天后則全部衰變,所以含氡的礦泉水貯存期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氡元素便不復存在;因此,將冷泉開發為洗浴用途應該比礦泉水更有優勢。
的確,炎炎的夏日裡,能在地處亞熱帶高溫地區的海南島泡上含有放射性氡元素的冷泉,應是一種奢侈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