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郎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02·江南道·泉州風俗》載:“泉郎(白水郎),即此州之夷戶……即盧循之餘。 《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遊艇子,或曰盧循余種,散居海上。 ”清·光緒《龍溪縣誌·卷10·雜俗》載:“南北之溪,有水居之民焉,終歲舟居,俗呼之曰泊水。

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包括泉州,住著一種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古稱遊艇子、白水人、白水仙、白水郎、白水婆、庚定子、盧亭子、泊水,現稱胥民。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屬越國地,其土著居民統稱百越族。百越族擅長造舟航海,“水行而山處,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然,去則難從”(《越絕書》),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秦漢時期,泉州境居住著百越之一的閩越族(無諸國)。閩越族善於駕舟和水上船行,生活居住以船為家。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02·江南道·泉州風俗》載:“泉郎(白水郎),即此州之夷戶,亦日遊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種類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結廬海畔,隨時移徙,不常厥所。船式頭尾尖高,當中平闊,衝破逆浪,都無畏懼,名曰了烏船。”
《太平寰宇記·卷98·江南東道·明州·縣》云:“東海上有野人,名曰庚定子”;“脂澤悉用魚膏,衣服兼資絹布,音訛謂之盧亭子。”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28·福州山川》載:“舊記云:閩之先,居于海島者七種,白水郎其一也。”所謂“閩之先”,即閩越國人之先。
《漢書·嚴助傳》曰:“(閩)越方外之地,斷髮文身之民也,以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斗,便於用舟。”
魏晉時代,福建的水上白水郎,被抓去充當官府的造船工匠並代替軍士耕種屯田。沒有被抓去服役的,仍舊在海上過著逃亡的生活。晉末孫恩、盧循起義,他們成為起義的主力軍。起義失敗後,他們留在廣東沿海的島嶼上,不向統治階級屈服、投降。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02·江南道·泉州風俗》載:“泉郎(白水郎),即此州之夷戶……即盧循之餘。晉末,盧循寇暴,為劉裕所滅,遺種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種類尚繁。”
宋·方信孺《南海百詠·盧循河南故城》云:“盧亭夷戶,皆盧循之遺種也。”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6·地理》載:“白水江,舊記(侯官)縣東北百七十里。《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遊艇子,或曰盧循余種,散居海上。……乾符間,有陳篷者,駕舟從海來,家於後崎,號白水仙。……蔡學士(蔡襄)雜記,福唐水居船,舉家仰止於一舟,寒暑食飲疾病婚婭末始去所,謂白水人之徒歟。”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3·蜒蠻》載:“廣州有蜒一種,名曰盧亭,善水戰。” 唐初,在福建的白水郎接受招撫,成為福建沿海水居的“夷戶”。
宋朝以後,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在福建的白水郎除近海捕魚外,大多從事海上運輸業,也有從事海上貿易成為海商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白水郎以船為家,“往往走異域,稱海商。……蓋孫恩、盧循之餘習然也。”
明清時期,閩南一帶將白水郎訛稱泊水。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1101·漳州府風俗》云:“南北溪有水居之民焉,維舟而岸住,為人通往來,輸貨物,俗呼之曰泊水。”清·光緒《龍溪縣誌·卷10·雜俗》載:“南北之溪,有水居之民焉,終歲舟居,俗呼之曰泊水。”
白水郎之婦曰白水婆。
清·道光《廈門志·卷15·俗尚》載:“港之內,或維舟而水處,為人通往來,輸貨物,浮家泛宅,俗呼曰五帆,五帆之婦,曰白水婆。”
清·施鴻保《閩雜記·卷9·五帆船》云:“興、泉、漳等處海汊中,有一種船,專運客貨與渡人來往者,名五帆船。其中婦人,名曰白水婆。”
據韓振華先生研究,五帆船即魏晉時代溫麻五會船,是一種船底合五板而成的大船。閩南語讀航如帆,五航船訛為五帆船,叫白水郎為五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