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白朮、黃芪、當歸、黃芩(去皮)、芍藥各半兩,石膏、甘草各二兩,茯苓、寒水石各一兩,官桂一分,人參、川芎各三分。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三次。
功用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除煩止咳,溫中散寒,益氣補中,健脾養胃。
主治
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白朮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宣明論方》卷九。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除煩止咳,溫中散寒,益氣補中,健脾養胃之功效。主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白朮、黃芪、當歸、黃芩(去皮)、芍藥各半兩,石膏、甘草各二兩,茯苓、寒水石各一兩,官桂一分,人參、川芎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三次。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除煩止咳,溫中散寒,益氣補中,健脾養胃。
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劣,飲食減少,肌瘦昏昧。
黃芪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卷中。主治婦人四肢沉重,自汗,上至頭,際頭而還,惡風,頭痛躁熱。
組成 用法用量 主治 加減化裁 附註白朮黃芪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宣明論》卷九。為清熱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血活血,除煩止咳,溫中散寒,益氣補中之功效。主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附方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五十七。主治膜脹不能食,背上冷汗出。
組成 用法用量 主治 附方主要食材包括黃芪、當歸、人參、西洋參、八角、桂皮等。煲湯的時候同時放入。具有保健功能的藥材,能夠加強食療功效。在此湯中,補氣的最佳食材當屬黃芪。適量飲用...
做法 菜品特色 營養價值 延伸閱讀白朮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匾要略》卷上。為劑,具有溫陽通經,祛風除濕之功效。主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歌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黃芪湯採用黃芪意在扶正祛邪,托膿解毒,且現代藥理證實黃芪也有較強的抗菌作用,選用大黃是根據中醫學肺與大腸相為表里的原理,以通瀉的方法來排除體內的邪熱、痰...
方歌 臨床套用 《金匱翼》防已黃芪湯,來源於漢代著作《金匱要略》,由防己、黃芪、白朮、甘草等組成,適用於小便不利,氣虛水腫,氣短心悸,食少便清。
制方原理 方劑簡介 使用方法當歸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具有清熱利濕,消退黃疸之功效,主治酒疸發黃,結飲癖在心胸間,心下縱橫堅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小便...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運用防己黃芪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臨...
歌訣 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