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接骨[白接骨]

白接骨[白接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接骨(拉丁學名:Asystasiella neesiana (Wall.) Lindau),又稱玉龍盤、無骨苧麻、玉梗半枝蓮(《百草鏡》),玉按骨、血見愁、玉錢草、麒麟草、玉連環(《綱目拾遺》),接骨丹、接骨草、猢猻節根、金不換(《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橡皮草(江西《中草藥學》),為爵床科白接骨屬草本植物。白色,富粘液,葉片紙質,花單生或對生;花冠淡紫紅色。

藥用來源為白接骨的根莖或全草。有止血,去瘀,清熱解毒之功能。治吐血,便血,外傷出血,扭傷,癤腫,咽喉腫痛。

植物形態

白接骨[白接骨] 白接骨[白接骨]

草本,具白色, 富粘液,竹節形根狀莖;莖高達1米;略呈4棱形。葉卵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5-20厘米,頂端尖至漸尖,邊緣微波狀至具淺齒,基部下延成柄,葉片紙質,側脈6-7條,兩面凸起,疏被微毛。總狀花序或基部有分枝,頂生,長6-12厘米;花單生或對生;苞片2,微小,長1-2毫米;花萼裂片5,長約6毫米,主花軸和花萼被有柄腺毛;花冠淡紫紅色,漏斗狀,外疏生腺毛,花冠筒細長,長3.5-4厘米,裂片5,略不等,長約1.5厘米;雄蕊2強,長花絲3.5毫米,短花絲2毫米,著生於花冠喉部,2藥室等高。蒴果長18-22毫米,上部具4粒種子,下部實心細長似柄。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山谷林下陰濕的石縫內和草叢中,溪邊亦有。

地理分布

白接骨 白接骨

廣布於江蘇、浙江(天台山、天目山、杭州)、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武功山、遂川)、福建(邵武)、台灣(南投)、廣東(陽山、始興、龍門、乳源、高要、翁源、惠陽)、廣西(金秀、百色、龍勝、凌雲、桂林、興安、大苗山)、湖南(芷江、大庸、永順、宜章)、湖北(房縣、宣恩、賀縣)、雲南(西疇、麻栗坡、金平、屏邊、西雙版納、文山、硯山、龍陵、雙江、景東、峨山)、貴州(畢節、興仁、梵淨山)、重慶(南川金佛山、城口、巫溪)、四川(峨眉)等地。印度的東喜馬拉雅山區、越南至緬甸也有分布。

藥用價值

採收貯藏: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性:性味:甘淡,平。歸脾經。

①《綱目拾遺》:“性涼,味甘、淡。入肺經血分。"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涼,味淡。”

③《湖南藥物志》:”微苦,平。“

④《浙江藥用植物志》“甘,涼。”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續筋接骨;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主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打瘀腫;扭傷骨折;風濕肢腫;腹水;瘡瘍潰爛;癤;腫;咽喉腫痛。

①《綱目拾遺》:"根:治吐血,腸紅下血,跌打損傷。"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治外傷出血,扭傷,癤腫,下肢潰瘍,腹水,肺結核。"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主治肺結核,咽喉腫痛,糖尿病,腹水;外用治外傷出血,扭傷,癤腫。”

④江西《中草藥學》:"止血,接骨。治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鮮根1~2兩);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項:孕婦及月經期慎服。

選方

①治外傷出血:白接骨根莖或全草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創傷出血:白接骨全草或根曬乾,研末,加少許冰片,撒敷傷口。(江西《中草藥學》)

③斷指再植:鮮白接骨全草加食鹽搗爛外敷,再包紮固定。每日換藥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扭傷:白接骨根莖、黃梔子、麥粉各等量,加食鹽搗爛,包敷傷處。或白接骨根加蒴藋根等量,搗爛外敷,每天換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上消化道出血:白接骨根莖或全草研末沖服。(江西《中草藥學》)

⑥治癤腫,下肢潰瘍:白接骨全草加適量白糖,搗爛外敷。

⑦治肺結核:鮮白接骨根莖二兩,水煎服。(10~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腹水:鮮白接骨根一兩,水煎服。

⑨治糖尿病:白接骨全草一兩,元寶草、馬蹄金、爵床各五錢,水煎服,連服十餘劑。

⑩治咽喉腫痛:白接骨根莖、野玄參各一兩,用木器搗爛,絞汁漱咽喉服,連服二至三次。(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本種討論

中國的白接骨屬曾有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S. Moore)E. Hossain(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和尼氏擬馬偕花Asystasiella neesiana(Wall.)Lindau(台灣植物志)之分,通常華東、華南、中南的被定為前者;西南、中南、華南的多被定為後者,雖然兩者在葉的大小,葉緣為全緣或為明顯波狀齒稍有區別,但從分布和形態特徵總體來看,二者難以截然分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