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清初秀才王楓晚嫌“廢”字不吉,改用“發”字,意在殷冀村民發達昌盛。解放後,長期為鄉、鎮機關駐地。另一說,原有劉姓居住。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牟姓十三世祖牟好學,自萊陽赤山遷入發城。後有呂、王、唐、李等姓,自外地遷此定居。 發城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59′。東與西菜園村相連,西與東坊塢村接壤,南與西夏屋莊隔路相望,北與下上都村為鄰。隸屬發城鎮。南距市政府駐地34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6.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506戶,1663人。有牟、王、李、姜、唐、呂姓,均為漢族,其中牟姓人口較多。大事記
1924年村民王六階在煙臺加入國民黨,為本縣第一個國民黨員。回縣後,任海陽縣第一高級國小校長。1932年煙臺恤養院副院長褚文郁在本村辦起紅?字會初級國小,學生免費入學。
1938年12月國民黨發城區委在本村西大園,為向陽山抗日殉難的姜仞九等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參加者近萬人,悼念活動歷時三天。翌年,在發城西廓建烈士祠。
1940年秋國民黨頑軍趙保原部盤踞本村。
1941年7月27日夜許世友率八路軍五支、五旅攻克發城,俘敵2000餘人,本村解放。
1955年本村成立3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16個生產隊。
1958年冬在觀山西修觀山水庫,庫容30萬立方米,
1959年冬建起。 1973年村購置大型拖拉機1台。
1976年本村農技隊成功培育出“海發5號”地瓜良種。
1978年,獲煙臺地區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建起電話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207公斤,總產50.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60公斤,總產88.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53公斤,比19 78年增長93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56公斤,總產57.3萬公斤。 1955年,始栽植蘋果。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100公頃,產量200萬公斤。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嘎啦、紅將軍等。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223萬元,其中農業142萬元,林業4萬元,畜牧養殖業77萬元。第二產業1880年,王治池興辦萬盛恆纊坊,資金5000元,纊26支,有織機13張,工人60名。1900年,王梅五興辦萬盛東號纊坊、王瑞清興辦萬聚號纊坊,各有資金5 000元、纊26支、織機13張、工人60名。均於1928年停業。1911年,王永志興辦六合醬園,從業人員4人。1937年停業。其時,另有農具修理等小手工業,規模較小。19 59年,建起油坊、粉坊、縫紉組、車鋪等,從業人員20餘人。1961年,村集體建麵粉廠。1980年,村建石灰窯1座。1984年,建磚瓦窯1座,1987年停產。此後,全村先後建起彩色石子廠、汽車大修廠、木料加工廠、鋁製品廠、建築工程隊、紙箱廠等企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06人,收入224萬元,其中工業188萬元,建築業36萬元。
第三產業1956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1983年以來,全村第三產業迅速發展。2000年,全村發展起商店、飯店、理髮店、建材店、照相館等經營項目,個體工商戶達到30多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1人,收入568萬元,其中運輸業37萬元,商飲業522萬元,服務業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