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賞析,作者李白,撰稿李飛

基本信息

作者:李白

撰稿:李飛

原文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背景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弔,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賞析

詩的第一句點題。而接著的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台空江自流”!一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裡的“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台的由來,又有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 ,概指了鳳凰台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吳宮花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淒涼。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濤洶湧,描繪出了淒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已,惆悵難忘。

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裡的“浮雲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 “長安”指朝廷 ,“長安不見 ”是指自己遠離朝廷 ,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無限的憂愁。這樣,將登台弔古傷今的感慨,自然地結合起來,抒發了深沉的歷史嘆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