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登樓 寄王卿
踏閣 攀林恨不同 ,楚雲滄海 思無窮。
數家 砧杵 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樓:指滁州北樓。
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
閣: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閣。
楚雲滄海:指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
數家:極言人煙寥落。
砧(zhēn)杵(chǔ):搗衣所用的工具。這裡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1.樓:指滁州北樓。
2.王卿:詩人的朋友。卿:是對人的尊稱或朋友間的親切稱呼。
3.閣:險峻處架木通行的小路。
4.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閣。
5.楚雲滄海:指詩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濱。
6.數家:極言人煙寥落。
7.砧(zhēn)杵(chǔ):搗衣所用的工具。這裡是砧杵聲,指代秋聲。
白話譯文
登上樓閣觀景,攀上叢林覽勝,只恨當年和我一起攜手登樓,相約上山的王卿已經遠去多時,景同而人已無。
面對著蒼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無限情思。秋風吹拂的山下,傳來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極目遠眺,荊榛樹叢莽莽一片,一望無際,幾乎塞滿了全郡的每一處。
創作背景
詩人與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詩人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開頭兩句“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開門見山,將離愁別恨和盤托出,而在用筆上,卻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兩句採用的都是節奏比較和緩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在這裡,意義單位與音韻單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個字,一波而三折,節奏上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顯然有緩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對,也使這兩句的節奏變得徐緩。“踏閣”與“攀林”,“楚雲”與“滄海”,分別在句中形成自對。朗讀或默誦時,在對偶成分之間自然要有略長的停頓,使整個七字句進一步顯得從容不迫。所以,儘管詩人的感情是強烈的,而在表現上卻又不是一瀉無餘的,它流蕩在舒徐的節律之中,給讀者以離恨綿綿、愁思茫茫的感覺。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來,是“恨不同”與“思無窮”的形象的展示。在前兩句中,詩人用充滿感情的聲音歌唱;到這後兩句,寫法頓變,用似乎冷漠的筆調隨意點染了一幅煙雨茫茫的圖畫。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費解;細細想來,又覺得惟有這釋寫,才靜隋真景切、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登樓懷友這一主題。
第三句秋風裡傳來“數家”零零落落的砧杵聲,表現了五代南唐李煜《搗練子》“斷續寒砧斷續風”的意境。“秋山下”,點明節令並交代“數家砧杵”的地點。“秋山”的景色也是蕭索的。全句主要寫聽覺,同時也是詩人見到的頗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後一句著重寫極目遠望所見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荊榛”,幾乎塞滿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給“一郡荊榛”平添了一道雨絲織成的垂簾,使整個畫面越發顯得迷離恍惚。這一句主要訴諸視覺,而在畫外還同時響著不斷滴落的雨聲。
三、四兩句寫景,字字不離詩人的所見所聞,正好切合詩題中的“登樓”。然而,詩人又不只是在單純地寫景。砧杵聲在詩詞中往往是和離情連在一起的,正是這種淒涼的聲音震動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難耐的孤寂之感與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風秋雨愁煞人,詩人又仿佛從迷迷瀠漾的雨中荊榛的畫面上,看到了自己離恨別緒引起的無邊的惆悵迷惘的具體形象。因而。進入詩中的“砧杵”“荊榛”“寒雨”,是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別傷離之情開鑿出來的藝術境界。所以,三、四句雖然字字作景語,實際上卻又字字是情語;字字不離眼前的實景,而又字字緊扣住詩人的心境。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採用虛實相生的寫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虛筆;三、四句寫景,用的是實筆。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虛筆概括了對友人的無窮思念.為全詩定下了抒寫離情的調子。在這兩句的映照下,後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誤認為單純的寫景。景中之情雖然含蓄,卻並不隱晦。實筆具體寫出對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尋味,又使前兩句泛寫的感情得以落實並得到加強。虛實並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動。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卷四十九引劉辰翁:高視城邑,真復如此。開合野興正濃,正是絕意。復增兩聯,即情味不復如此。
明代顧磷《須溪先生校點韋蘇州集》朱墨本附引:登樓愁思,宛然下淚。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卷五:絕句四句皆時,杜工部“兩個黃鸝”一首是也,然不相連屬,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絕萬首,唯韋蘇州“踏閣攀林恨不同”及劉長卿“寥寥孤鶯啼杏園”兩首絕妙,蓋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也。
明末清初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八:韋時刺郡,而憶其友閣在林際,最為清幽。楚雲滄海,天各一方,離思固自無極。又況聽此砧杵,對此荊榛,不倍悽愴乎!此詩先敘情,後布景,是絕中後對法。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抄》卷四:章法倒敘,以三、四為一、二。言當寒雨、砧杵時,踏閣攀林,恨故人不在。山長水遠,悠悠我思亦無窮耳。
清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絕處二句,正是聞見蕭瑟時寄王卿本意。劉評謂“野興正濃”,盡不識景象語。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淒涼欲絕。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先敘情,後布景,而情正在景中,愈難為懷。
近代詩人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下二句但寫登樓聞見,而郡邑荒涼,懷人惆悵,俱在言外。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名門貴族,天寶十載(751)曾為玄宗宮廷侍衛三衛郎。安史亂後失官。後歷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尚書比部員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職.官終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他的詩歌以田園山水題材最為出名,也有不少反映民生,斥責貪吏、諷刺豪門的詩篇。韋應物藝術上深受陶淵明、王維的影響,形成一種閒淡簡遠的風格。後人以“陶韋”或“王孟韋柳”並稱。有《韋蘇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