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氣象學

病蟲害氣象學

病蟲害氣象學是主要研究植物病蟲害之發生、蔓延和測報、防治有密切關係的氣象條件,並藉以預報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適期的工作領域。我國關於病蟲氣象的早期的現代研究工作大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

定義

病蟲害氣象學(plant disease and pest meteorology)是指研究與病蟲害,主要指植物病蟲害之發生、蔓延和測報、防治有密切關係的氣象條件,並藉以預報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適期的工作領域。

套用

研究氣象條件與病蟲害發生規律及地理分布的相互關係,可以預報出病、蟲害的發生時期與可能達到的程度,能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學科形成過程

氣象是生物的一種重要的資源兼環境條件。絕大多數生物生活於大氣環境之中,即使長時間生活於水中或土壤中的生物,也離不開空氣,更不用說常年生活在大氣環境中的農作物了。農作物本身與大氣密切相關,這形成了眾所周知的農業氣象學。為害農作物的病害和蟲害,也與氣象條件息息相關。農業生產實踐者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在與各種自然災害做鬥爭的努力中,取得過豐收年景,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也經受過自然災害的破壞,遭受過災害減產歉收乃至絕收給予的打擊,從中吸取了慘痛的教訓。在農業災害中歸併起來主要不外乎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這兩個大類。社會的需要,尤其是農業防災減災,戰天鬥地的實際需要,鞭策多學科的研究者探索農業災害的奧秘,以期在認識災害的若干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減輕災害的有力措施建議,供生產管理者和實踐者借鑑套用。在以往千百年的研究探索中,研究者之間有分有合,有合有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分工越來越細,產生的科學分支便越來越多。一些人專門研究關係到氣象災害本源的天氣、氣候的問題.研究大氣動力和熱力機制,他們就是近代、現代科學中的氣象學家。像在國際上久負盛名的挪威氣象學派首創人皮葉克尼斯,挪威的佩特森,著名美籍瑞典氣象學家羅斯貝,我國當代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趙九章、葉篤正等。也有人專門研究農業害蟲,像當代著名的昆蟲學家陳世驤、邱式邦、馬世駿、林昌善、李光博等。也有人專門研究農業植物病害,像當代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沈其益、裘維蕃、曾士邁等。在分支越來越細的同時,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也變得越來越密切。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包括植保與氣象等學科在內的有關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病蟲氣象可謂這種滲透的範例之一。

我國關於病蟲氣象的早期的現代研究工作大約始於20世紀50年代。從理論研究來說,從事昆蟲生態的一些研究者,首先注重氣象生態在病蟲害研究中的套用。在國外學習過的一些生態研究者,注意到早期成果的引進。比如,早在1931年英國的烏瓦羅夫發表了專著《昆蟲與氣候》,該書強調了昆蟲大發生與氣候之間的關係。1954年澳大利亞安德烈華斯和波斯發表的著作中,強調了氣候在昆蟲種群波動中的作用。1954年馬世駿在《氣象學報》上發表昆蟲與氣象關係的論文。1957年馬世駿著《昆蟲動態與氣象》一書的出版,實際為我國現代病蟲氣象研究拉開了序幕。在我國,植物病害與氣象結合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1962年曾世邁發表《小麥條鏽病春季流行規律的數理分析》一文,標誌著我國病害與氣象關係定量研究的起點。

在60、70年代,我國在病蟲氣象方面的業務工作是開展得很廣泛的,但當時多重實踐多重感性認識卻有忽略理性總結提高的傾向,以致從事這方面工作人員沒有能很好地總結經驗,很少有人涉獵國際動態,更沒有發表文章的場合,一些本來很可能有價值的見解只存留於當事人心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交流;當事人轉行或退休,這些有用的經驗和見解便隨之付諸東流。

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由於在科技部門學習全國科學大會精神.引導科技人員學習基礎理論、提倡總結經驗、開展學術交流並鼓勵科技人員發表文章.使病蟲氣象從單純業務實踐和普及走向理論與實踐恰當結合的正確道路,促進了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理性認識的提高: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和重視深入基礎的上級專業研究部門的人員,對積累的經驗作科學總結,並跟蹤國際動態,經過進一步研究,寫出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或在會議上交流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那段時間及直到80年代末,可以說是病蟲氣象迅速發展時期,它使我國病蟲氣象業務研究也能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這可以說是病蟲氣象學框架醞釀形成的一個基礎階段。

90年代初至今這20多年時間,是該學科正式形成的重要階段。其主要標誌是數學建模方法在其中的套用,高新技術在其中的套用並得以輻射、廣泛推廣。這些使該學科雛形接近突顯,屬於小荷初露尖尖角初期。此時寫出較多文字對農業病蟲氣象予以系統講述,隨著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的該學科的主旨大體輪廓初見,對其加以總結可以說是適宜的時機到來了。

學科地位

在整個科學技術領域中,病蟲害氣象學當然只不過是一個細微的分支學科,它建築在若干基礎學科知識之上,並作為多種套用學科與實用技術向前發展的哺育者。與它的形成直接有關的,是作為它的三大支柱的學科——植物病理學、昆蟲學和氣象學。這三大支柱學科可借喻為病蟲害氣象學的哺育者的發展,必然為病蟲氣象學提供必要的血液,而植病、昆蟲和氣象,無疑是建立在更為概括的基礎的學科——地球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之上。而地球科學和生物科學又離不開數學、物理學、化學和天文學,可將數理化視為一塊基石,也可視為各學科的心臟。當然,基礎學科總是在哲學基礎上創建的。這些認識符合錢學森早年發表的論基礎科學那篇文章所界定的概念。這樣一來,病蟲害氣象學,可以說是建立在基礎科學主要分支這個大動脈之上的一隻微血管。當然,這一學科發展並不是均勻地依賴於基礎學科的若干分支。要使其發展,研究者須注意從若干基礎學科中直接或間接地汲取新鮮血液。比如,數學中出現的許多新方法,像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積分回歸,30年代出現的柯爾莫果洛夫檢驗,40年代出現的蒙特卡羅方法,50、60年代出現的逐步回歸方法、模糊數學,70年代出現的改進車貝雪夫多項式、均勻設計,80年代出現的灰色控制系統、馬氏決策規劃、可拓邏輯,90年代出現的聯繫數學等,都被一些病蟲害氣象研究者較快地掌握,並在一定期間內以病蟲氣象為目標,有的放矢地運用於其中。

植物病害成因

植物病害形成的因素,是寄主、病原物和環境條件。一般情況下,當寄主與病原物之間的配合沒有很大變化時,環境條件中氣象條件的變化常成為病害發生與否的主導因素。氣象條件,也是決定害蟲的生長發育、繁殖和行為活動以及發生期、發生量、危害程度的主導因素之一。

蟲害氣象要素

不同害蟲對不同寄主作物為害,都涉及氣象要素。一般說來,溫度、濕度、日照等是其中主要氣象要素;而對於遷飛性害蟲的成蟲,風和垂直氣流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病害氣象要素

病害與氣象要素關係,可概括為氣象要素對病害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侵染循環和流行的影響。

其中,植物病害的流行,尤其是大流行,給農業生產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非常嚴重。多年來,植物病理研究者,對植病流行一直下大力氣加以分析、綜合。在流行原因中,氣象要素被普遍認為是其重要因子。植病流行與氣象要素關係密切,其中溫度、水分(涉及相對濕度、絕對濕度、飽和差、露點溫度等具體要素。降水量、降水強度等要素),風力、日照等比較重要氣象要素,相對重要性依具體致病微生物及其傳輸機制而異。一般來說,真菌性氣傳病害,在病原物接觸寄主植物的感病部位後直到成功定植的階段,影響病原物較重要的氣象要素是溫度和水分,傳輸主要受風的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