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喉炎

病毒性喉炎

病毒性喉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性喉炎多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臨床特徵為聲嘶、講話困難、咳嗽是疼痛、常有發熱、咽炎或咳嗽,體檢可見喉部水腫、充血,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觸痛,可聞及喘息聲,治療上可給予對症治療和必要抗病毒治療。

病毒性咽喉炎系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黏膜及其周圍皮膚發生皰疹,也可發生於角膜及外生殖器。

病因學

其病原體種類很多,以皰疹病毒較多見,另外有腺病毒、冠狀病毒、合胞病毒等。這種病毒在電鏡下見是圓形小體,直徑約180μm。當勞累過度,過敏素質,氣溫突變,身體受涼或某些物理、化學因素如汞、坤、鉍、碘等的刺激,使身體抵抗力低下,易患此病。另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瘧疾、流行性腦膜炎等均可並發病毒性咽喉炎。

病理改變

病變為上皮細胞水腫、膨脹,使表皮的棘細胞層隆起,形成水皰,內含大量多核白細胞及血清,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函體,水皰很快破裂,形成一淺潰瘍,表面覆有炎性細胞、紅細胞或壞死組織。

臨床表現

臨床可分為急、慢性二型,以急性型較多見。
(一)急性型起病急,先在咽和口腔黏膜、扁桃體和口角等處出現針尖大小的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孤立或叢集在一起,很快破裂形成淺潰瘍,表面覆蓋有淡黃色假膜,周圍黏膜呈鮮紅色,伴有畏寒、發熱、咽部灼熱疼痛。嬰幼兒哭鬧不安,拒飲食,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
 (二)慢性型多見於成年人,咽及口腔黏膜出現少數皰疹,破潰後覆有灰白色假膜,四周黏膜淡紅,此愈彼起,持續甚久。咽部及口腔微感灼熱疼痛,無明顯症狀。

注意事項

生活要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夜臥早起,避免著涼。在睡眠時,避免吹對流風。
平時加強戶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避免感寒受熱。
在感冒流行期間,儘量減少外出,以防傳染。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清熱生地、連翹、金銀花淡竹葉木通、生草、川豆根、板藍根。
(2)降火黃柏、黃芩、黃連石膏知母。
(3)養陰天冬、麥冬、熟地、元參、白芍沙參、天花粉。

西醫治療

(1)全身治療:病情較重,有明顯全身症狀者,應適當休息,給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療
為防止繼發感染及縮短病程,可服用土黴素、麥迪黴素或肌注青黴素、慶大黴素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常靜脈用抗生素加一定量激素如青黴素800萬U+慶大黴素24萬U+地塞米松5mg靜滴,或先鋒黴素V6~8g+丁胺卡那黴素0.4+地塞米松5mg靜滴治療效果好,一般無併發症。兒童用藥量酌減。
(2)局部治療:超短波理療,具有消炎、止痛作用。霧化吸入:抗菌素液加激素液(或加入少許腎上腺素、1%麻黃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