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殺子

疑心殺子的解釋是因懷疑而殺死親生兒子,比喻對既象又不象的現象不做調查,只憑主觀懷疑著手處理,釀成大錯,出自於《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基本信息

簡介

【名稱】疑心殺子
【拼音】yí xīn shā zǐ
【解釋】因懷疑而殺死親生兒子。比喻對既象又不象的現象不做調查,只憑主觀懷疑著手處理,釀成大錯。
【出處】《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丈人望其真子,撥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事例】見怪不怪,我正即能辟邪;怕鬼有鬼,疑心適以殺子。 ★清·練塘老漁《聊齋志異跋》

原文

梁北有黎丘鄉,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1)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2)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3)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4)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5)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6)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於澤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奚故也?其知之審也。夫人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注釋

(1)子侄:子孫。(2)誚(qiào):責備。(3)昔:昨天。責:同“債”,討債。(4)端:故,故意。(5)逝:去。(6)於:通“其”,他的。

原文翻譯

梁國的北面有一個叫黎丘鄉的地方,有一隻奇特的鬼,喜歡效仿別人的子孫兄弟的模樣。在這個城邑居住著一個老人,有一天,他到市集上去喝醉了酒回去,黎丘的奇鬼變化成老人的兒子模樣去攙扶老人,一路上使老人吃盡了苦頭。老人回到家,酒醒了之後就責罵自己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難道說我對你不夠慈愛嗎?我喝醉了,你一路上害苦了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的兒子哭著在地上叩頭說:“造孽啊!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我昨天到鎮的東邊去收債了,你可以問問別人。”他的父親相信了兒子的話,說:“呵!這樣就一定是奇鬼乾的了,我本來就曾經聽說過奇鬼的事。”老人決定在第二天一早再來市集上飲酒,希望遇到奇鬼然後殺死他。到了第二天早上老人在市集上喝醉了,他真實的兒子擔心自己的父親不能夠回來,於是就專程出去迎接他回來。老人看見自己真實的兒子,拔出劍就刺。老人的心智被像他兒子的奇鬼所迷惑了,因此殺了自己真正的兒子。君王被像有才能的人所迷惑了就會失去真正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像黎丘老人的心智一樣了。懷疑相似的痕跡,不可以不明察。審查一定要找深明事理的人。舜當駕車的人,堯坐在車的左邊,禹坐在車的右邊,進入湖澤就要詢問牧童,進入水鄉就要詢問漁夫,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這些人對當時要問的情況知道得清楚明白。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相似,但是他的母親常常都可以認出他們,是因為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得清楚明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