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姓

當涂姓

當塗,又作“當塗、當余、當嵞、當峹、當余”,讀作dāng tú(ㄉㄤ ㄊㄨˊ)

基本介紹

當塗,姓氏名,又作“當塗、當余、當嵞、當峹、當余”,後亦簡化為“塗”,讀音作dāng tú(ㄉㄤ ㄊㄨˊ)

姓氏字源

“塗”從土塗聲,是一個形聲字。《漢語大字典》云:“塗同‘嵞’,地名。”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註:“嵞、塗,古今字。”在典籍《集韻·模韻》中記載:“嵞,或省。”在典籍《古今韻會舉要·虞韻》中記載:“峹,<說文>:會稽山。本作嵞……<虞書>:‘娶嵞山。’周穆王嘗會諸侯於此。或省作峹。”

從文字學上考查,“余”(讀音作tú)屬於初文,象形字。以“余”作聲符的形聲字有“塗”和“峹”、“嵞”。“峹”字從山餘聲,是“嵞”的異體字。“塗”從土塗聲,也是“嵞”的異體字。

“塗”、“峹”、“嵞”,以“余”作聲符,屬於第一層級,“塗”以“塗”作聲符,屬於第二層級。也就是說,“塗”產生於“塗”、“峹”、“嵞”之後。

“余”,其甲骨文為樹木支撐的房屋。

“嵞”,會意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從二山餘聲。”又可看作“從二山從余”的會意字,意為“在群山之中用樹木支撐房屋”。“嵞”字,可能與象形字“余”同時或稍後產生,當為“塗山氏”(在山中用樹木搭建房屋的氏族)的標誌。

“峹”,形聲字,可看作為“嵞”的簡化。“塗”字產生後,與“嵞”通用。

在簡化漢字中,“塗”又簡化為“塗”,所以,“涂姓”、“塗氏”的書面文字便都寫作“塗”。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之妻塗山女(嬌)居地當塗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當塗山,簡稱塗山,是一個以山為稱的古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東南部。當塗氏(塗山氏),是堯舜時代居住在今安徽懷遠東南一帶的一個氏族,相傳是皋陶氏東夷族的一支。禹和皋陶是舜帝屬下的兩位大臣,禹為“司空”,皋陶為“士”。禹司“平水土”之職,皋陶執掌“刑獄”。兩人盡心輔佐舜帝,相得益彰。據史籍《尚書·虞書·益稷》記載:“予(禹自稱)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塗山氏”與“夏後氏”聯姻,並最終幫助禹完成了治水大業,建立了夏王朝。相傳,禹的母親修己因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生下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夏桀的後人又以國名“夏”為氏,夏禹主權天下,建立夏王朝的時候,當塗山的大族,便以地名為姓氏,稱當塗氏、塗山氏。夏禹本人與塗山氏族的關係非常深厚的,他曾大會諸侯於當塗山,又娶了當塗氏(塗山氏)之女為妻。

根據中華姓氏研究會的文獻《姓氏來源》中記載:“塗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其來源於遠古時期的塗山氏。塗山氏最早知名於原始社會末期,活動地區主要在今安徽蚌埠一帶。夏禹時,塗山氏是夏王朝在東南地區的重要方國之一,夏禹在這裡與諸侯會盟,並娶塗山氏女(嬌)為夫人,生子啟,後來繼位為夏王。由於這一緣故,塗山氏一直在其初起之地發展繁衍,並由部落演變為方國,再由方國發展為諸侯,其名稱進而衍化為姓氏,即塗氏”。

據史籍《史記·夏本紀》中的記載:“禹曰:‘予若創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弗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夏後帝啟,禹之子,塗山女(嬌)之子。”當塗山,據家譜文獻《塗氏家譜》中的記載:“在壽春鳳陽府,乃古揚州所邑之地,今濠州懷遠縣是。塗氏於塗山始姓,始祖朴,乃塗山國王,女嬌之父,塗氏在夏為國戚”。又據典籍《尚書》中記載:“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生子名啟,能賢,因是封為國戚而封國賜姓,此得姓之源也”。

春秋時期,有晉國人名叫塗欽,賜爵新吳侯。後舉家渡過長江,落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因塗欽為塗氏歷史上的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故而塗山氏分衍的塗氏族人皆尊奉塗欽為得姓始祖。當塗氏、塗山氏、塗氏,三姓同宗同源,根源便是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懷遠縣之當塗山。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第四世孫,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夏王朝初期,以啟為首的貴族在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後,沉湎享樂,田獵無度,過著荒淫的生活,很快就使國家達到“萬民弗利”的地步。啟死後,他的五個兒子又互相爭奪王位,使國家出現了混亂的局面。這時,東夷族的后羿乘虛而入,“因夏民以代夏政”,取得了一時的統治地位。夏王朝初建立時,后羿所在的東夷族在黃河下游一帶擁有巨大的勢力,因而能一度奪取政權,取代夏人的統治。后羿當政後,以善射自居,也四出遊獵,不管民眾疾苦,並讓屬下寒浞代他管理國家。寒浞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后羿外出遊獵時,乘機射殺了后羿,取得了王位。大禹的第四世孫因避有窮氏羿、寒之亂,逃遷於當塗山。據家譜文獻《塗氏家譜》中的記載:“余塗氏派本以姒,夏後氏神明之裔。夏禹事唐,時職任司空,娶塗山國女,急於治水,歷辛壬癸甲,四日發祥而生啟。後啟受虞禪,啟能敬其道。及三世:啟之子大康嗣統,屍位有窮,距太康於河,而立仲康,夏祚幾危矣!維時,仲康之子疑蓄,乃居太皇祖母塗山氏國,割去土山而昭其姓曰塗。且離安邑帝都,而潛於江左,此姒氏所以為塗氏”。至兩晉之際,塗氏家族再現一著名的歷史人物,名叫塗欽,公元246~337年,字文思,淮南壽春人(今安徽壽縣),在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出任大司馬,率軍護送琅琊王司馬睿東渡建康(今江蘇南京)即東晉元帝位,隨即晉元帝於晉建武元年(公元317年)頒下誥命,以塗欽為帥征討後趙上黨公石勒(後趙高祖明帝,公元274~333年,公元319~333年在位)之亂,塗欽“戮力行陣,扈蹕南遷,功蓋臣鄰,必存社稷”,因功被冊封為新吳侯(今江西奉新)。後塗欽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落居在武陽港(今武陽鎮),“去‘土’為‘塗’,以別於西北之塗氏”,自此,塗欽成為了今天的江南之蘇、浙、皖、贛、湘、鄂、閩、粵八省的塗氏始祖。到了宋朝時期,塗氏家族中又出了一位著名的官吏名叫塗大經,字仁守,北宋哲宗趙煦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進士,後出任江南西路洪州守刺(太守,今江西南昌),他文武兼資,勤政愛民,守土有功。後來的宋徽宗趙佶(公元1101~1125年在位)在召見塗大經時,用御筆在他的姓氏“塗”的“氵”上剔掉了一點,“塗”字遂作“凃”,由此又衍生出一支凃氏。

塗氏與凃氏家族,便是姒姓夏禹系、當塗氏(塗山氏)兩支族人的後裔,源遠流長,後還分衍有餘氏、徐氏,四姓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塗山嬌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大禹(姒禹、夏禹)、塗山嬌(女嬌)、塗山實(塗山實)、塗欽(凃欽)。

遷徙分布

塗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三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一百零四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5%左右,以豫章(南昌)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

南昌縣: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為“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定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公元前201)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據傳,灌嬰大將軍是南昌城的創築者,故俗稱南昌城為“灌嬰城”和“灌城”。自西漢以來,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縣的治所,故人們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縣名,但都是指南昌這塊地方。王莽篡漢後的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縣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為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為南昌。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豫章(由南昌縣改),從此南昌又多了一個“洪州”之名。唐朝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豫章郡改名為章郡,“章郡”又成了一個名稱。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豫章縣改名鍾陵縣,南昌又稱“鍾陵”。南宋、元朝時期,洪州為隆興府、隆興路、龍興路,治所為南昌、新建,“隆興”、“龍興”、“新建”的新名稱又出現了。明朝初年,龍興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稱“洪都”。此外,贛江,古亦稱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稱為“章江城”、“江城”。後來,又因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在其地,而被人們稱之為“英雄城”、“八一城”。

堂號

豫章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五桂堂:塗俛,讓公子,宋任黃州知府,封諫議大夫,生子濟。塗濟,字時甫,宋封朝散大夫,資治少尹,生五子:長子塗大任,宋元符三年已卯科(公元1100年)進士,同李釜榜,中書舍人。次子塗大琳,宋元祐六年辛未科(公元1091年)進士,任湖廣漢陽府通判。三子塗大經,宋紹聖元年甲戌科(公元1094年)進士,任南昌太守,“封南昌伯,敕祀鄉賢”。四子塗大明,宋元和元年戊戌科(公元1118年)進士,授湖南善僅知縣。五子塗大節,宋紹興十二年壬戌科(公元1142年)特奏名進士,任河南開封府祥符知縣。塗公五子,俱登進士,為官顯赫,時稱“五桂”,因此,塗氏堂號又稱“五桂堂”,涂姓專用堂聯:“十州世第,五桂家風”。

家譜文獻

朝請行狀(塗氏老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手抄原稿,此譜全文三百六十七頁。現被收藏在廣東省大埔青溪大坑村塗家璋處。

安徽黃梅塗氏支分譜,(民國)塗壽眉修,民國七十四年(公元1985年)線裝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省立博物館。

江西宜黃鳳岡塗氏重修宗譜三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共制六十二部。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當塗氏家規

正倫理,篤恩義,尚勤儉,崇樸實,養廉恥,戒詞訟。

字輩排行

湖北東新塗氏(當塗氏)字輩:“文鳳士奇昌品學居上邦朝廷啟大運”。

湖北大悟塗氏(當塗氏)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湖北仙桃塗氏(當塗氏)字輩:“運紀平陽盛懷襄濟禹功品隆金暨玉業煥北兼東爵唐膺厚侯封晉錫崇桂坊增甲第翊贊景仁風”。

湖北恩施塗氏(當塗氏)字輩:“懷尚玉世相元正興國長永承先祖德遠啟明道光發榮文士盛大振家聲昌萬年才學廣代隆開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蓮貴庭芳。

湖北恩施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世正光宗德仁孝啟賢良”。

湖北荊門塗氏(當塗氏)字輩:“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學必芳應世永昌正大光明世修家孝為先文運必宏啟德澤應遠傳”。

湖北天門塗氏(當塗氏)字輩:“德孔修明遠克紹在俊良”。

湖北仙桃塗氏(當塗氏)字輩:“大振家生勝”。

湖北鄂城段店塗家大灣塗氏(當塗氏)字輩:“家聲克振貽澤延名功揚”。

湖北荊州塗氏(當塗氏)字輩:“家聲忠厚遠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賢善自彰”。

湖北潛江塗氏(當塗氏)字輩:“懷仁守義立柱臣(棟)梁功高德大永保家鄉”。

湖北孝感塗氏(當塗氏)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湖北武漢塗氏(當塗氏)字輩:“文章華國家道德允光崇建業存大仕英軒儀須隆”。

湖北孝感、貴州遵義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德藝雙全家興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貴州羅甸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村勝首春文世大會正國天興朝玉坤萬華金光開仕舉佳培元德永彰仁”。

貴州開陽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應時方德山大輸學士鍾文明著書本仁超俊英”。

貴州修文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應正塗廷發大汗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綬陽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尚世常孟生學懷天家正文光開大志齊鄉永長春”

貴州息烽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應正塗連發大啟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印江塗氏(當塗氏)字輩:“應國太明世當今顯四時朝廷丁祿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陽塗氏(當塗氏)字輩:“辛興克保源遠流長”。

河南項城塗氏(當塗氏)字輩:“聚大營興家幫弘祖業兆瑞祥”。

河南正陽塗氏(當塗氏)字輩:“從善心田廣存仁福履長詩書繼祖德家運乃其昌”。

江西南昌塗氏(當塗氏)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九江塗氏(當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啟本為昌“。

江西南昌塗氏(當塗氏)字輩:“啟仕世家名主漢唐運紀平陽盛懷”。

四川開縣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祥代遠華新”。

四川南充塗氏(當塗氏)字輩:“來永遠德昌光明顯大良朝中倫友習邦各勤諸常”。

福建武平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福建漳浦塗氏(當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給逢昭我令宜世序相傳遠鴻章啟運昌”。

江蘇南京塗氏(當塗氏)支系字輩:“正大廣明清”。

安徽六安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萬來福仁貴永子德榮華遠年長富教學道期時習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禮建芳名端正興邦彥賢良瑞世英應居元相位安國大家聲”。

重慶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國正方長治朝熙雍太和與慕原遠大……永運奉振家”。

上海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英賢從道德文章可立身”。

廣東大埔塗氏(當塗氏)字輩:“貴煥占亭香”。

湖南益陽塗氏(當塗氏)字輩:“德成志文瓊林元應世大宗恩重光榮顯揚名俊傑選舉賢良家聲益振祖澤流長敬業樂群強國興邦安常立順恆裕永康”。

江西吉安塗氏(當塗氏)字輩:“日應孔孟懷繼序傳宗遠”。

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朝廷啟大運宏學正之光”。

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應國太民世興幫顯耀時”。

塗氏(當塗氏)一支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貴州貴陽凃氏字輩:“風雲紹正學......” 由於戰亂後續字輩無從考證 求家族有次字輩的人補充 不勝感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