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紀錄片《當天氣改變歷史》由美國寶塔製片公司精心製作。該片在美國天氣頻道播出後獲得“銀色電影”獎,並在2008年1月首播後就打破了收視紀錄,有超過210萬的觀眾在1月份首播的時候追看該節目,因此該片成為天氣台首播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作為一部講述天氣如何改變歷史的紀錄片,該片重點描述自然的力量操控歷史的過程,著眼於事件發展中不可預料的狀況,告訴觀眾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天氣及氣候的變化對軍事和民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片中出現了很多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資料,輔以事件親歷者的講述,令觀眾身臨其境。
在紀錄片《當天氣改變歷史》中,觀眾可以通過當年的影像和文獻資料了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及其細節。而事件親歷者的娓娓敘說,將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交錯鋪排,既使人跟隨鏡頭深入探尋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又不時將觀眾的思緒抽回,領悟那些事件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感懷曾經創造壯舉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們——從風雲叱吒的二戰統帥到平凡無奇的小鎮居民,他們都曾力挽狂瀾,在風雲變幻中凸顯英雄本色。
播出信息
2012年11月20日—23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魅力紀錄》欄目(每天22:40)(1―4集)。
2012年11月29日—12月2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寰宇視野》時段(每天21:00)(1―4集)。
2013年5月25日—6月3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寰宇視野》時段(每天21:00)(5―14集)。
分集劇情
第一集: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情勢不容樂觀,希特勒的軍隊已經攻占了比利時,並且邁進了法國。大約40萬人的英國遠征部隊和100萬的法軍士兵被敵人包圍,從英國東南部港口多佛穿越英吉利海峽到法國的最北角,都有法軍被困。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越難以捉摸的英吉利海峽的水域。英國開始了代號為“發電機行動”的撤離,這次任務預期僅僅持續兩天,因為每年那個時候的氣候條件隨時都會發生變化,會發生疾風,甚至是颶風。但非同尋常的是,這種好氣候保持了整整九天。平靜的海水和茫茫的海霧掩護、加速了30多萬人的軍隊穿越英吉利海峽,使他們安全撤離,給英國方面留出了時間繼續對抗納粹。
第二集:諾曼第登入
1944年6月,同盟國制定了一項計畫,阻止納粹通過在法國諾曼第海岸入侵,並移師內陸100萬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率軍的是歐洲同盟軍最高統帥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他依靠氣象學專家給他提供至關重要的最新天氣預報。他們有一次機會讓這個計畫成功,天氣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並會永遠改變歐洲的面孔。
第三集:鐵達尼號
1912年4月14日,皇家郵輪鐵達尼號在其首次航行美國時撞擊上一座冰山,並沉沒在北大西洋。大約有2200名乘客和船員登上這艘船,當這艘“不會沉沒”的船慢慢沉到冰水下面時候,至少有1500人喪生。100年來,很多圍繞著其覆沒的理論問題仍在探討,但是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即北大西洋異常天氣對它的沉沒起著主要作用。
第四集:淹沒核心地帶
1993年春天,大雨給密西西比河帶來了新的水位高度,水位超越了防洪堤,擊破水壩,對整個美國中西部造成了嚴重破壞。1993年的洪水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損失最大的一場洪水。災後。美國進行了預防重複災難的努力,從而導致了重大的政策改變。2008年,當洪水再次襲來的時候,這些改變被用於測試,改進後的防洪系統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大大降低了密西西比河沿河城鎮的損失。
第五集:密西西比河洪災
百餘年來,密西西比河曾發生重大洪災36次,平均3年就有1次。密西西比河因颶風風暴潮引起的洪災損失也相當嚴重。從1559年9月19日第1次記錄到的墨西哥灣熱帶風暴算起,約有165次颶風襲擊了或威脅著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帶。
第六集:鷹爪行動
鷹爪行動(英語:Operation Eagle Claw),是美國政府於1980年4月24日,為解救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中被伊朗政府扣押的52名人質而採取的一次軍事行動。此次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該行動的失敗也直接導致了美國特別行動指揮部(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和美國陸軍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的成立。
第七集:致命熱浪
熱浪,是指天氣持續地保持過度的炎熱,也有可能伴隨有很高的濕度。這個術語通常與地區相聯繫,所以一個對較熱氣候地區來說是正常的溫度,對一個通常較冷的地區來說可能是熱浪。一些地區比較容易受到熱浪的襲擊,例如夏乾冬濕的地中海氣候。熱浪可以因為高溫引起死亡,特別是老年人。
第八集:黑色風暴事件
由於乾旱和持續數十年的農業擴張,對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開墾破壞了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以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風暴來臨時捲起沙塵,使得美國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態以及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
第九集:加爾維斯敦颶風
1915年襲擊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的颶風這裡該地區一年內第二次受到四類颶風襲擊。儘管加爾維斯敦在1900年颶風襲擊後建築了一條防波堤,但颶風還是造成了275人死亡。
第十集:芝加哥大火
美國伊利諾州城市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來的,很容易著火。1871年10月8日,一場大火燒了幾天幾夜,把市區8平方千米的地區統統燒毀,傷亡慘重,這就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芝加哥大火。
第十一集:綠色城市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專題會議全球電動綠色出行論壇暨可持續人居發展”會議上,遂寧市獲評“全球綠色城市”,副市長劉德福代表遂寧市委、市政府走上領獎台,從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部部長阿拉布・霍巴拉的手中接過了“全球綠色城市”稱號證書。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也在本次大會上獲得此項殊榮。
第十二集:颶風卡特里娜
颶風卡特里娜於八月中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生成。它於8月24日增強為颶風后,於佛羅里達州以小型颶風強度登入。隨後數小時,該風暴進入了墨西哥灣,在8月28日橫過該區套流時迅速增強為5級颶風。卡特里娜於8月29日在密西西比河口登入時,為極大的3級颶風。風暴潮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阿拉巴馬州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用來分隔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和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的防洪提因風暴潮而決堤,該市八成地方遭洪水淹沒。強風吹及內陸地區,阻礙了救援工作。估計卡特里娜造成最少7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成為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這也是自1928年奧奇丘比(Okeechobee)颶風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美國颶風,至少有1,836人喪生。
第十三集:致命的煙霧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位於匹茲堡市南邊30公里處,有居民1.4萬多人。多諾拉鎮坐落在一個馬蹄形河灣內側,兩邊高約120米的山丘把小鎮夾在山谷中。多諾拉鎮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多年來,這些工廠的煙囪不斷地向空中噴煙吐霧,以致多諾拉鎮的居民們對空氣中的怪味都習以為常了。
第十四集:超級爆發
1974年,一場同樣當量的龍捲風,橫掃美國南部與中西部13個州,造成315人死亡。這是美國有記錄以來,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龍捲風災難。而龍捲風在美國跨度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25年,足有350公里寬。
精彩看點
珍貴歷史影像的展示和事件親歷者的講述
在二戰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超過33.8萬英法聯軍成功撤出。您可知道,在那驚心動魄的9天裡,英吉利海峽的天氣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怎樣配合了戰爭情勢,而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對此有何精闢的論斷?
百年前當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被格陵蘭冰山撞擊後,您可知道,冰山是如何切開鋼板,而一顆鉚釘的破裂又是如何導致所有鉚釘鬆懈,最終致使這艘巨輪沉入海底?
1993年,特大洪水襲擊了美國中西部,人們奮起保衛家園。2008年,同樣的洪水再次在同樣的地點發生,時隔15年,人們應對這種自然災害的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那些已經重建家園的人們,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看待洪水的再次造訪?
情節劇的敘事方式,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片中,天氣成為敘事的核心因素,一切歷史事件都圍繞著天氣展開。但是,編導並不著力在天氣本身做文章,而是以氣候的變化莫測為懸念,突出展示人在難以捉摸的自然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例如,在《諾曼第登入》一集中,英吉利海峽的天氣對盟軍的勝利與否幾乎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英國頂級氣象學家詹姆斯·斯塔格率領三個氣象小組,每天預測天氣的最新變化,並且向最高統帥艾森豪將軍匯報;而美國最權威的氣象學家歐文·克里克也會從倫敦打電話參加他們的討論,提出自己對英國天氣的看法。到底他倆孰對孰錯?要知道,天氣預測得是否準確,關乎300萬盟軍的生命,關乎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進程。這個巨大的懸念支撐著整集故事的發展,隨著諾曼第登入“霸王計畫”的展開,一切預言都將見分曉。與此同時,德國氣象學家又如何預測英吉利海峽的天氣?艾森豪將軍如何面對巨大的壓力?將要橫渡海峽的盟軍士兵如何看待這趟死亡之旅?在這一集中,情節起伏跌宕,一個個意料不到的事件接連發生,而盟軍將領、氣象專家以及普通士兵的勇氣和智慧,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得以展示,令人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