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農民辦學研究

當代中國農民辦學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作 者:吳淵 著
出 版 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版 次:1
頁 數:243
字 數:304000
印刷時間:2010-4-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5001697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吳淵同學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圍繞宣村國小20世紀60年代創辦以來的歷史,收集了大量鄉村文書,包括各種計畫、年報、帳冊、禮單、名冊、發票、發言稿、工程書、決算書、工資單、工作筆記、會議記錄以及相關政府公文、報刊資料,做了大量採訪,並整理成談話記錄。論文詳細敘述了宣村國小的創辦經過,交代了這所學校在本世紀初停辦之前大約40年時間的辦學歷程,揭示了在國家統一政策行為之下農民含辛茹苦、節衣縮食的辦學情形,介紹了宣村國小的歷任公辦和民辦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集體化時代農民大力推進農村國小普及教育,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進步作出巨大奉獻的典型。這個典型,不僅是集體化時期的一份個案,而且在這個時代具有普遍的意義,是這個時代中國農村教育的真實寫照。隨著農民辦學時代的結束,目前大批農村國小已經被撤併,多數已經湮滅,歷史資料流失,本文是在這樣的時刻被及時挖掘出來的一樁鮮活的歷史事件。隨著時代的演變,它的意義和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作者簡介

吳淵,1978年生,湖北麻成人,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畢業,現為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教學論、教育論、基礎教育學。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
二、當代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問題研究回顧
三、核心概念、研究方法、材料、思路
第一章 大山的記憶:宣村國小概述
一、大別山下的宣村
二、宣村地方教育體制之演變
三、宣村農民辦學投入機制之演變
第二章 第一、二次校舍建設
第一節 “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
第二節 初建國小
一、決議建校
二、攤派任務
三、學校初成
第三節 擴建國小
一、“五七教育網”
二、“廠校合一”
三、“戴帽國中”
四、擴建校舍
第三章 第三次校舍建設
第一節 “一無兩有”
一、樓房校舍的動議
二、選址與征地
三、藍圖
第二節 “化緣”:籌款建校
一、村民集資和政府補助
二、募捐
三、借貸
第三節 歡騰的希望
一、承包建校
二、慶典中的心聲
第四章 常規投入
第一節 農民直接投入——書本學雜費
一、村校統一核算時期的學雜費(1968—1988)
二、村有——學校獨立核算時期(1989—2000)
第二節 村集體投入——公益金
第三節 勤工儉學
一、“廠校合一”時期(1975—1976)的勤工儉學
二、“廠校合一”解體後的勤工儉學(1977—2000)
第四節 “替代財源”——宣村農民對公辦教師的工資投入
一、“替代財源”政策的起源
二、宣村的“替代財源”任務
第五章 宣村國小的公辦教師
第一節 宣村國小公辦教師概述
一、公辦教師的來源
二、公辦教師的管理與調動
三、公辦教師的工作、待遇與生活
第二節 公辦教師案例分析
一、俞厚玉、余德新和丁時柏
二、丁慶德和李曄
第六章 宣村國小的民辦教師
第一節 宣村國小民辦教師概述
一、民辦教師的錄用與培訓
二、宣村民辦教師的整頓
三、“民轉公”——民師跳龍門
第二節 “民辦公助”——宣村農民對民辦教師的工資投入
一、“民辦公助”政策的起源
二、“民辦公助”向“政府公辦”的轉變
三、宣村農民對民辦教師工資投入的分析
第三節 民辦教師的勞動投入
一、工作量之比較
二、案例一:丁汝廣、丁時倫
三、案例二:丁時福、吳功朝
四、案例三:吳成福、丁桂珍
第七章 宣村文化面貌的變動
第一節 村辦國小與宣村文化人口之變動
一、宣村國小教育普及觀念之演變
二、村辦國小與宣村掃盲教育
三、宣村人口文化結構之變化與個人地位之變化
第二節 村辦國小與宣村人的現代化
一、村辦國小與宣村人的理性化
二、村辦教育與宣村人的政治參與
第八章 回憶、感嘆與展望
第一節 農民辦學的歷史價值
第二節 農民辦學得以維繫的原因
一、國家行為
二、村社倫理
三、重教傳統與農民的受教育需求
第二節 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癥結與出路
一、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現存問題
二、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癥結
三、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出路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