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留題秦淮丁家水閣
作者:(清)錢謙益
苑外楊花待暮潮,隔溪桃葉①限紅橋②。
夕陽凝望春如水,丁字簾前③是六朝④。
作品注釋
①桃葉:即桃葉渡。相傳東晉王獻之於此送其愛妾桃葉而得名。舊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與清溪合流處。
②紅橋:橋名,在揚州,此為泛指。
③丁字簾:地名。在南京秦淮河上利涉橋邊,明時為樂戶聚居之地。
④六朝:秦淮河為六朝繁華之地,因以六朝代指秦淮。
作品譯文
苑外楊花飛舞暮潮正漲,
隔溪的桃葉渡令人神傷。
夕陽下放眼望溶溶春色,
丁字簾前遙想六朝興亡。
作品背景
丙申即公元1656年(順治十三年),此時離錢謙益降清,因未得要職而告病南歸,已經整整十年。這十年間,錢氏自知大節有虧,進退失據,漸生愧悔之情。除平日念經禮佛外,也外出參加一些活動,與抗清志士暗中有過聯繫。此次從常熟家中到南京,一呆就是兩個月,恐怕不單純是為了就醫。
作品鑑賞
從字面上看,它寫的是從丁家水閣縱覽歷史名城金陵的春光與暮色:丁家花園外的沿江楊柳,正在飛花飄絮,等待著晚潮的到來;清溪對面的桃葉古渡被一道道臥波的畫橋所阻隔,卻仍依稀可見。在如血的夕陽下凝神地望著這千年古都,春色倒是和別處沒有兩樣,有著水一般的清明與溫柔;只是面對著一些歷史陳跡不免使人感慨萬千,像我眼皮低下的這丁字簾前面,就是往日熱鬧非凡的秦淮河,如今卻是另一番冷清清的面目。作者就中寄託的故國之思、愧悔之情是顯而易見的。
這首詩如果只做上述理解,也是思深筆婉,自成境趣,秦淮風味十足的。史學泰斗陳寅恪先生更通過一些字眼,認定此詩是作者為其第二夫人柳如是而作,說“楊”即“柳”,“苑外楊花”即指不在身邊的柳如是,“前二句謂河東君(柳如是)此時在常熟(錢氏家中),與己身不能相見。‘暮潮’有二意,一則用李君虞(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言己身不久歸去,不致如負心之李十郎(益)也。”(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柳如是本為明末秦淮名妓,年輕貌美,多才多藝,深得錢的寵愛;同時又有愛國之心,清兵渡江時,曾勸錢謙益殉國,自身也曾投水自盡以明志,被侍女救起,以此錢謙益不能不敬畏她三分。此次闊別數月,題詩存念姿勢情理中事,此時的深為不露也符合老夫(錢當年74歲)思少妻(柳當年38歲)的表述方式。所以陳寅恪的解釋也是站得住腳的,這樣就又為此時抹上了一種糅心事、家事、國事於一爐的混合色調,符合錢詩思沉色麗,托旨遙深的特色。至於陳說的“暮潮”暗喻“明室將復興,如暮潮之有信”,則有可以求深之嫌,不可從。
作者簡介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後又號蒙叟、絳雲老人、敬他老人,晚號東澗遺老。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早年參加東林黨活動。崇禎初官至禮部侍郎,與溫體仁爭權失敗,革職。弘光時諂事馬士英,為禮部尚書。清兵南下,率先迎降。次年,授秘書院學士兼吏部侍郎,充修《明史》副總裁。不久即告病歸鄉。謙益為明清之際文壇宗主。學問淹博,著述宏富。其文縱橫開闔,局格恢張。其詩博採杜甫、白居易、陸游諸家之長,本於性情,立足現實,昌大宏肆,渾融變化,一掃前後七子復古模擬及公安、竟陵淺薄纖澀的積弊,開創有清一代詩風。與吳偉業、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又編有《列朝詩集》,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