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溪的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劉邦打敗項羽,坐上皇帝位,並賜封張良為留侯。一代名將張良雖是勞苦功高,為劉家得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可張良深知伴君如伴虎,且已有功成身退之意,因此找神仙好友赤松子談起了隱居的事。
赤松子云游四海,見多識廣,對留侯張良隱居之念大為讚賞,並自告奮勇攜留侯張良出遊尋找隱居之地。
兩人四海為家,足跡遍及神州大地,這一日到了湖邊一條小溪旁,只覺渾身神清氣爽,抬臉看時,小溪兩岸果樹林木鬱鬱蔥蔥,滿地莊稼一片豐收在望景象,腳下溪水清澈見底,留侯張良不禁贊道:“好地方,好地方”。
赤松子聞聲應道:“那我們暫且留住幾日”。這一留下來,留侯張良便不想再走了。
不久,當地老百姓都知道了隱居小溪邊的是留侯張良,便把這無名小溪稱作了張溪。
隨著張溪之名傳開,留侯張良已在張溪邊隱居多年。
一天深夜,留侯張良正在自己隱居之處思念早已遠走高飛的赤松子,猛聽得一陣慌亂之聲傳出,接著是一股驚天動地的潮湧嘯聲鋪天蓋地而來。
留侯張良身經百戰,也曾統率千軍萬馬浴血沙場,早已見慣了萬馬奔騰遍地吼殺的壯觀景象,可現在開門面對咆哮而來決堤海潮之洶湧狂浪,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可他畢竟是一代名將,片刻驚慌之後,便又處驚不變,從容應對起眼前這大自然的災害。
乘著海潮尚未淹沒上山之路,留侯張良高舉火把,大聲招呼慌不擇路四處亂竄的眾鄉親,隨其迅速上山,以避決堤海潮侵襲。
這一次海潮之襲,橫掃柘湖百里良田民居,所到之處莊稼受淹茅屋皆塌,所幸張溪百姓由張良帶上山去而逃過一劫,可下山後看到災後慘景,一個個又都失聲痛哭起來。
留侯張良看到百姓遭此劫難,心中也是隱隱作痛,面對滿目瘡痍景象,留侯張良覺得只有築堰才可抵擋海潮狂浪及回流侵襲,以保一方平安和莊稼地不至於鹽鹹化。要辦築堰大事,留侯張良便又想到了赤松子。
就在留侯張良日夜盼望著赤松子重歸張溪之際,忽一日赤松子竟然真的又來到了張溪。留侯張良見了赤松子,不由高興萬分,急忙把築堰心事同赤松子說了一遍。赤松子聽罷,連連點頭:“築堰好事,造福百姓,你留侯此舉可為百姓辦了件好事。我赤松子當鼎力相助才是。”說完他便連夜奔至張溪沿岸察看。三個時辰一過,赤松子心中有了底,當即布陣作法,張溪溪水翻滾沸涌,一股霧氣沖天而起,立刻瀰漫四遭。第二天太陽升起之際,周圍百姓突然發現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張溪上,一夜之間竟冒出了一條張溪堰,一個個驚奇萬分,知道遇上神仙相助,忙對著張溪堰倒頭便拜,留侯張良更是對神仙好友赤松子感激萬分,急忙找他叩謝時,卻再也找不到赤松子了。
由此相傳神仙築堰,後人仿效。至唐代為御海潮之襲,更是築華亭十八堰,其中張涇堰便築於張溪處。
堰成潮退,百姓安居樂業,張溪邊集市逐年興旺繁榮起來,老百姓為感念張溪上張涇堰御海潮之好處,就把張溪邊由集市成鎮之地稱作張涇鎮,而後來又索性叫開了張堰鎮。自此代代相傳,張堰鎮之名便一直傳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