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仲村

留種村起源

留仲村是衡水市桃城區東部的一座大村莊。由北莊、西莊組成。過去曾有“五百戶大鎮”之稱,現在有八百餘戶、三千餘人。它坐落在古朱家河(古運河)與索瀘河之間的沖積平原上,耕地近萬畝,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在當地,若打聽此村名時,答者還常用上一句歇後語:“老北瓜不摘——— 留種(仲)”,以讓人聽著有趣,記得清楚。此村名是緣何而起的呢?它既不同於鄰村鄧莊、王莊,是因村民姓氏而起的;也不同於古朱家河畔的速流、索水口村,是據村旁河水流勢而起的;它卻是由古時兄弟排行中的序稱“伯仲叔季”而起的。具體講來,還有三種不同版本的傳說哩。

留種村傳說

一說是,留仲系明前古村,原有陳、曹、史三姓居住,元末明初戰亂中村民多遭劫難,首戶數子唯老二倖免於死,古時兄弟排行第二為仲,“留仲”之村名由此而來。此說久傳於村中,1996年曾被寫入衡水市的市志中。
二說是,在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大移民時,渠姓三兄弟攜其家小由山西遷入河北,老三先落腳於今桃城區的渠伍營村,老大和老二後落腳於今武邑縣的堤圈村。之後,老大和老二又轉遷於原有陳、曹、史三姓的此村,不久老大另去了山東,老二則留居下來,“留仲”之村名便由此而稱。此說多在渠氏後人中口頭流傳。
三說是,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他曾到此地講學並留宿多日,因孔子名丘,行二,字為仲尼,故而此地取名為“留仲”。此說最初出自村中老文化人劉振邦之口;“四清”時,在此村“蹲點”的衡水地委副書記田宗舜化名丁田,在民眾大會上還對此說表示贊同並作過講解。“文革”期間,“批林批孔”運動中大批“孔老二”,從此人們再也不敢說村名與孔子有關了。
三種傳說,一個意思,即“留仲”之名乃為“留住老二”之意。但是,三種傳說中有三個“老二”:元末明初時,戰亂中倖免於死的“首戶老二”;明朝永樂二年,外遷而來的“渠氏老二”;春秋時,來此講學的“孔老二”。那么,究竟留住的是哪個“老二”呢?這倒叫人有些困惑不解,莫衷一是了。經查有關史料知,在先秦時期已出現村落的早期形態:廬、丘、聚;南北朝時,村名的泛化,村開始具備社會單位的意義;到了唐朝,則明文規定凡野外之聚落統稱為村並定有村名。由此可以推斷,因留仲村是一座早有陳、曹、史三家居住的古老村落,故在明朝之前也一定有其村名。若說村名是在“元末明初”時,因戰亂中“首戶老二”倖免於死而起的,首戶一家出的事竟改掉了整個村的原名,這令人難以置信。若說村名是在明朝大移民時,因“渠氏老二”留居於此而起的,一個外來戶入住後可“喧賓奪主”地另起村名,這種可能性也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