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病毒屬

甲病毒以往被稱為A群蟲媒病毒,現有27個成員病毒,均由媒介昆蟲傳播。

簡介

甲病毒以往被稱為A群蟲媒病毒,現有27個成員病毒,均由媒介昆蟲傳播。

形態特徵

甲病毒粒子呈圓形,直徑70nm左右,有囊膜,表面有纖突。病毒粒子含有一個電子密度高的核心。核衣殼呈二十面立體對稱,直徑為30~40nm。核衣殼在細胞漿內形成,隨後移行至胞漿膜,在那兒獲得囊膜,最後通過細胞膜出芽釋放。但某些成熟病毒粒子可能進入細胞漿的空泡,隨細胞排泄而釋出。囊膜纖突中含有血凝素。Harrison等(1971)套用X線衍射技術對辛德畢斯病毒的結構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發現整個病毒粒子可以分為4層,從裡向外分別為RNA、核心蛋白、脂質和外層糖蛋白。脂質分為兩層,緊密包裹著核衣殼。囊膜纖突附著於外層脂質上,厚7~10nm,其一端穿透雙層脂質而與核衣殼結合。核衣殼中每個核心蛋白分子有一個結合病毒特異性糖蛋白的部位。套用鳳梨蛋白酶(bromelain)、灰色鏈絲黴素(pronase)和嗜熱菌蛋白酶(thermolysin)處理病毒粒子,可將纖突由病毒粒子表面上除去。套用去污劑,例如吐溫處理成熟的病毒粒子,則只剩下核衣殼,囊膜的脂質和糖蛋白全部丟失。?甲病毒核衣殼的結構比較穩定,可從感染細胞的胞漿內分離獲得,也可套用去污劑處理病毒粒子而獲得。

分子生物學

病毒核衣殼包裹著單股正鏈RNA基因組,RNA占病毒粒子重量的8.7%,分子量約4×10?6kDa,5?端有帽結構,3有Poly(A)尾。目前,已經有5種甲病毒的全長基因序列被測定,不包括Poly(A)尾,它們的基因組大小為11703~11851nt,說明各成員基因組差異不大,在11~12kb之間。甲病毒各成員的RNA組成大致相似,它們均含29%的腺嘌呤(A)、20~22%的尿嘧啶(U)、25%的鳥嘌呤(G)和25%的胞嘧啶(C)。?甲病毒的脂質包括磷脂和膽固醇,含量比為2∶1,排列成兩層,厚約5nm。由於脂肪酸的電子密度比蛋白質和RNA的低,故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時,囊膜是病毒粒子中電子密度最低的部位。病毒粒子中的糖主要存在於囊膜的糖蛋白中,占糖蛋白的14%和病毒粒子的5%。甲病毒的基因組結構與蛋白質合成見前述。

生態學

自然情況下,節肢動物是甲病毒的傳播媒介,甲病毒可在蚊間水平傳播,並在其體內增殖。在某些昆蟲,病毒可經卵垂直傳播。雖然每種病毒有一種最適的蚊宿主,但甲病毒仍具有廣譜的蚊種類作為傳播媒介。虱、臭蟲和蟎也能貯存和傳播某些甲病毒。大部分甲病毒可自然感染多種脊椎動物,主要是鳥類、鼠類。但已有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分離到甲病毒的報導。許多甲病毒將多種鳥類作為它們原始的脊椎動物貯存宿主,它們中相當一部分也可在哺乳動物體內增殖。然而也有一些甲病毒將多種哺乳動物當作它們原始的脊椎動物貯存宿主。脊椎動物宿主感染甲病毒後大多不表現臨床症狀,其中一些脊椎動物感染後長期出現高滴度的病毒血症,這有利於感染叮咬它們的蚊,再通過蚊使病毒傳播到其它脊椎動物。從而造成了病毒在昆蟲媒介與脊椎動物之間的循環。少數甲病毒經蚊傳播到人和家畜,引起疾病流行,但一般認為人和家畜是甲病毒的終末宿主,因為他們雖然也出現病毒血症,只因血液中的病毒濃度較低,不足以感染叮咬他們的蚊,所以感染循環就此中斷。?甲病毒分布於除南極和許多島嶼外的所有大陸。受生態因素影響,大部分成員的地理分布較為局限。辛德畢斯病毒存在於歐洲、非洲和亞洲,包括非律賓群島和南太平洋的許多地區,東方型、西方型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分布於美洲大陸。在地球另一邊,只從東部非洲分離阿尼昂尼昂病毒,1959~1960年,該病毒曾在該地區引起一次疾病流行,但隨後就無蹤跡了。地理因素與氣候條件,決定著昆蟲媒介和脊椎動物宿主的分布,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病毒的分布範圍。

致病性

許多甲病毒成員可引起嚴重的但無生命危險的疾病。表現為發熱、皮疹和關節痛等症狀。羅斯河病毒(RRV)、馬亞羅病毒(MAYV)和SINV可引起人的流行性多發性關節炎。只有少數甲病毒,如東方型和西方型馬腦炎病毒以及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能引起人類和馬等動物的致死性疾病——腦炎,這三種病雖然只在美洲大陸發生,但仍然是國際上嚴密監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甲病毒感染後,可造成病毒血症,病毒在皮下和網狀內皮細胞內增殖(主要在脾和淋巴結),繼而病毒血症消失,出現早期症狀。所有甲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狀是相似的。隨後病毒侵犯不同的組織,有的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炎,有的侵犯皮膚、骨髓和血管引起出血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