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穀物吐穗揚花。
⑶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白話譯文
父親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
六月的季節,田中稻穀還沒有抽穗,
而官家收稅倉庫早已修好等待征斂。
創作背景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廣大農村農民破產,遭受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唐末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而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聶夷中的《田家》一詩,其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並不僅僅是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一句在揭露諷刺的時候,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歉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
題前攝景,洗鍊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坦之貧苦,精於古詩,此言近意遠,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諳世故,深鑒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語!真一聲一淚,一字一金。”
明代著名學者吳逸一《唐詩歸折衷》:“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
著名作家、文學家學者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刺剝削者不知人民勞苦,但知奪取人民辛勤之果實也。夷中又有《田家》一首,尤為沉痛。”
作者簡介
聶夷中晚唐詩人,字坦之,其籍貫有山西運城、河南洛陽人兩種歷史記載。生卒年、生平不詳,約公元八七零年前後在世 。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流傳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