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七[三七的別稱]

田七[三七的別稱]
田七[三七的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田七又叫三七,是止血通絡的中藥。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黃酮,田七的功效主要包括止血、活血化瘀、消腫定痛、滋補強壯、抗疲勞、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服用三七能擴張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預防和治療高血脂、膽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後遺症等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纖維化等肝病以及失血、產後、久病等原因導致的體虛證。田七還可促進蛋白質合成,對各器官組織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具有促進作用。《本草綱目》記載: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扑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本草求真》記載:專入肝胃。兼入心大腸。又名山漆。時珍曰。或雲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本草從新》記載: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

基本信息

生理特性

1、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2、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3、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產地

主產於雲南文山州各縣,文山縣、硯山縣、馬關、西疇、廣南、麻栗坡、富寧、邱北等,另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等地也有種植。雲南文山州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習稱“文三七”、“田七”,為著名的道地藥材。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和根莖。

炮製方法

1、三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三七粉:取三七,洗淨,乾燥,碾細粉。

3、熟三七:取淨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4、三七片:取三七,洗淨,蒸透,取出,及時切片,乾燥。

性味

甘、微苦,溫。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主治

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腫痛。

相關配伍

1、吐血衄血:三七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2、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聖濟錄》)

用法用量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禁忌

孕婦慎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扑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2、《本草求真》:專入肝胃。兼入心大腸。又名山漆。時珍曰。或雲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

3、《本草從新》: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

4、 《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