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0月份,全廠發電量達28973千瓦時,比競賽前發電量最大的6月份增加37.7%,電費增收40%。同期,福州電力公司通過組織開展競賽,第一個月就實現全月安全供電,每千瓦時電的柴耗、油耗、線路消耗率分別比原訂4個月的消耗計畫總量還減少7%、22.7%、12.5%。福州輪船公司在開展競賽的頭20天就完成30天的軍事運輸任務,解放前每月行船5套,開展競賽後為16天走11套,行船效率提高4倍。全省各地在生產競賽中湧現出許多先進模範人物,其中著名的有:帶頭潛水打撈海底電線,為國家節約資金20萬元的廈門電信局工人沈小華;冒高溫搶修鍋爐,保證城市供電的福州電力公司工人李時水和在國民黨飛機轟炸下搶修線路的游德銘;在廈鼓解放戰役中負傷不下火線的支前船工曾亦成、林裕估等人。但是,這段競賽運動主要在公營企業及個別私營企業中開展,有的單位還只停留在一般號召上。過程
1950年9月,全省首屆英模大會在福州召開,大會總結交流各地生產競賽的經驗,對正在開展的競賽起著推動作用。10月,全省掀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省總籌委會向全省職工發出積極投入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生產競賽的號召。生產競賽運動從公營企業逐步鋪向一般企業。1951年1月,馬恆昌小組向全國職工發起愛國主義生產競賽的挑戰,全總下文號召全國職工回響。福州電力公司在游德銘小組帶頭下有11個小組相繼應戰。到1951年底,全省向馬恆昌小組應戰的有97個小組。開展愛國主義生產競賽運動的有149個基層組織、10017名職工。競賽面從郵電、電力、工業企業逐步擴大到貿易商店,促進生產從維持走向發展。泉州私營汽車公司,由於油料不足,資方擬賣部分車輛維持企業,公司工會領導職工將汽油車改裝為木炭機車,幫助資方渡過燃料難關,企業轉向發展。全省在競賽中湧現勞動英雄18人,勞動模範282人,模範工作者415人,先進小組156個,先進職工1535人。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出“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號召,全省工人熱烈擁護。方興未艾的愛國主義生產競賽轉而稱為“愛國主義增產節約運動”,掀起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以及推廣先進操作法、促進增產節約的熱潮。到1952年6月,全省有24816個單位訂立增產計畫,254700名職工修訂愛國支前公約。全省職工在一年中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2424件,實施2458件,創造價值307716元。其中創益突出的有:晉江煤建公司陳利美創造螺旋壓縮庫存法,使資金月均庫存量從12萬元降至500元,在8~12月,為公司增加毛利收入19萬元。福建省內河輪船公司職工推廣“一列式拖帶法”、“流水作業法”、“快速檢修法”等先進作業法,當年為國家積累資金63萬元,上繳利潤超額172%。公司勞模林世華改裝木炭機洗滌器,使船隻往返南平一次可節炭1400斤。德化瓷廠職工創造“花瓶上釉旋轉法”,節省工時50%、原料5%,每窯好瓷品率達87%以上。福州修車廠機務員洪文旋創造節油器,推廣全省,一年節約資金20萬元。泉州如生編織廠勞動模範謝秀華改進工作方法,原15天紡布5匹,現10天織布5匹16碼。福州建築業工人推廣“蘇長有砌磚法”,提高工效人均在2倍以上。
1953年9月15日,全國總工會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保證全面完成國家生產計畫的緊急通知》。當月22日,省委發出指示,號召全省職工在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第一年,緊急行動起來,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爭取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生產計畫。各個基層工會紛紛發動職工進行計畫補課,並針對部門之間、車間之間存在的生產脫節等問題,訂立集體契約或聯繫契約,使生產運轉走向平衡。到年底,全省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30.2%。全省編制甲、乙類計畫的24個工廠都完成年度生產計畫指標,其中福州電力公司、實驗造紙廠、福建製冰廠等重點企業,超額完成產量、產值計畫。
1954年,愛國主義增產節約運動在重點工業企業中持續開展,並取得好成績。廈門電燈公司工會組織職工圍繞生產關鍵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提出85項,採納80項,全公司一季度發電量201591千瓦時,超計畫33.2%,創造建廠42年來首次消滅供電事故的新紀錄。同時,競賽的範圍擴大到已納入國家計畫、工會工作基礎較好的私營工廠,這批私營工廠均成立增產節約委員會或增產節約小組等領導競賽運動的機構,加強職工對生產管理的參與和監督作用,完成或基本完成國家加工訂貨的生產計畫。
1955年4月9日,省總工會聯合會轉發全總《關於回響政府號召,發動工人民眾節約糧食的指示》,要求從事糧食儲、運、銷工作的職工,以高度負責精神愛護國家糧食,從加工、裝卸、運輸、保管等方面注意節約糧食。節約糧食在職工中蔚然成風。
同年8月8日,中共福建省委發出《關於厲行節約,迅速開展節約運動的指示》,在全省形成反浪費運動高潮。此期,省工會聯合會召開了22次常委會議,就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規劃步驟”、“競賽組織”、“幹部蹲點”等問題,進行逐項研究部署。通過民眾性反浪費運動,工礦企業中的浪費現象受到批判和糾正,掀起修舊利廢熱潮,一度出現的原材料緊張情況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