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生物生產量 (biological productivity)指以有機物的重量或能量為指標,表示生物個體或群體的生產力水平。它是評價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協調性的重要指標。常以這一指標研究各種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的數量及其固定、消耗、分配、積累和轉化的特點,並探討其與生態因子間的相互關係,為合理保護、管理、利用生物資源,創造穩產、高產的生態系統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內容
生物生產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第一性生產量
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藉助於太陽能同化二氧化碳和製造有機物質的數量。第一性生產量又可分為總第一性生產量(GPP)和淨第一性生產量(NPP)。GPP指在一段時間內(一年、一月、一周或一天)單位面積上自養生物生產的全部有機物,包括同一期間植物體自身的呼吸消耗量; NPP指各種自養生物除消耗於自身呼吸作用外淨積累的有機物數量。在森林生態系統中,GPP 包括植物各器官淨累積產量(NPP)和其自身的呼吸消耗量(Ra),還有各種食植性動物造成的損失量(啃食量)。最後一項常因測定上的困難而忽略,其數量占總生物產量的比例很小,常不及1%。
(2)第二性生產量
各種草食性動物、真菌、細菌和某些原生動物等異養有機體利用和釋放綠色植物貯存的太陽能而形成的第二性生物產品的數量。
(3)生物量
泛指單位面積所有生物生產的有機物質積累的總量,是研究第一性生產量的基礎,也是評價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重要指標。在有些文獻中還出現現存量(standingcrop)這一概念,它是指單位面積上當時所測定得到的生物體總重量,即測定某一時間內活體的生物量。
測定方法
森林淨第一性生產量的基本測定方法有:
•皆伐實測法:即全部伐倒樣地內的林木,分別不同器官測定其重量。這一方法因工作量太大,一般僅作為檢驗其他測定方法的精度時才採用。
•平均木法:在樣地內選取具有林分平均胸徑和樹高的樣木伐倒後,按不同器官稱重,然後乘上林分總株數而得;或按不同徑階株數權重選取樣木,伐倒稱重後再乘上各徑階株數,合計後得全林生物量。
•隨機抽樣法:在研究地段上隨機選取多株樣木,伐倒稱重,乘上樣地單位面積株數即得全林生物量。
•相關曲線法(或相對生長法、維量分析法):即在研究地區內按徑階株數選取樣木,伐倒後按器官稱重。然後,據各器官生物量與某一測樹指標(如胸徑、樹高)間存在的相關關係進行回歸擬合,建立回歸曲線方程。以實測的胸徑和樹高可推算林分的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