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堂

生本堂的建造者是當地人林春慶,其家族素有習武之風。 林春慶祖孫三代,或軍旅,或科考,榮獲許多功名,且大多是“武”功。 生本堂計分三進落,前落、中落先建成,在克彰中武進士後再建後落,整座大厝於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

在永春縣五里街鎮埔頭村有一座百年古厝——“生本堂”,被譽為“桃谷恩榮第一家”。
生本堂占地約10畝,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四周山環水繞,地理位置俗稱“獅子戲水”。大門內凹式,三級台階,高門檻,兩廂對稱的遊廊式平面布置,高低錯落有致,厝前為一寬闊的石墁地,一個精緻的半月形金魚池,外圍為有門閉式圍牆,入口圍牆原有一迎客亭,今不存。庭院中原有兩根旗桿,分別是林克彰、林國瑞中進士後所豎,今桿身已毀,但圓桶形的石基座仍存。
生本堂的地基以夯土石基為主,主體以大木構造。木結構構造分為柱、梁、川、枋、斗拱、桁條、椽子、板等,所有構件皆作大漆保護,飾以彩繪、貼金、描金,屋面為上青瓦下紅磚平瓦雙層,設祥獸飛檐,檐口設滴水瓦,所有庭院為青石墁地板鋪設。
生本堂具備典型的、完整的閩南古建築的特徵,細部構造也堪稱精雕細琢:栩栩如生的彩色繪畫、素畫,古色古香的木、石、磚雕。尤其是大門兩側邊堵,各有一幅磚雕圖,右側為麒麟、鳳鳥、瑞樹,左側則雕有一匹“龍馬”,龍首馬身。“龍馬”圖出自中國遠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的神話傳說,漢代畫像石多有之,但在閩南古建築中則甚為罕見。大門內側牆繪有兩幅彩色壁畫,分別繪有“叔侄進士”立旗桿和拜帥印的情景,再現了當時的人物活動和時代風貌,殊為珍貴。
生本堂用工之深、用材之細,令人嘆為觀止,為現代觀賞、研究清代古厝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範本。
生本堂以其世受恩榮,所獲賜、獲贈、所作的牌匾甚多。據現居生本堂的林成禮介紹,堂內原藏有木製鎏金牌匾三十六塊,現存者僅三分之一。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御賜聖旨牌匾。光緒元年朝廷為褒彰林春慶家族的世代功績而頒賜聖旨,刻於木匾。該匾曾被人抬去做成門扇,右側被鋸掉一截,匾面被鑿出數處小孔。左右側各雕二條張牙舞爪的金龍(右側因被鋸僅存一條),開頭為“□(當為‘奉’字,已被鑿掉)天承運皇帝制曰”,落款“光緒元年拾貳月 日”,並鈐蓋“皇帝”印璽。該匾黑底金字,雖有剝落,但洋洋灑灑六百餘字,字字可辨,字型渾厚有力,氣勢雄宏,字深刻於優質木匾上,刀功犀利、清晰,深淺協調,邊沿整齊,雕地表面光滑平整,是難得的書法、文字雕刻文物。
另外,生本堂內的牆體、楹柱還存有為數眾多的對聯、題字,多為當時名書法家陳佩韋等之真跡。
古代永春尚武之風的縮影
生本堂的建造者是當地人林春慶,其家族素有習武之風。林春慶的堂叔林占鰲,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鄉試中武舉人第七名。
林春慶號佩玉,生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卒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據族譜記載,林春慶“膂力過人”,鹹豐年間“上游從戎有功,蒙慶制軍請敘,準以軍功守備用”,後來得授武德騎尉,誥封武功將軍。據說,當年林春慶練武用的關公刀,重達126斤,林春慶可單手持關公刀耍弄,並且可用刀身托著重200斤的練武石,騎於馬背上跑幾個來回。如今,練武石仍存,並有馬欄遺蹟。
林春慶祖孫三代,或軍旅,或科考,榮獲許多功名,且大多是“武”功。尤其是其三子克彰、長孫國瑞,先後於同治十三年、光緒六年得中武進士,名望顯赫一時,為其家族最大榮耀,時稱“叔侄進士”。
林春慶樂善好施,“樂捐以捍衛闔族,協建東關橋,續修考棚。在其事業風茂之時,又邀當時名師、名匠,精心建造具有清代民間宮式建築特色的宅第,即‘生本堂’。因六年間兩齣進士,是以生本堂又名‘進士第’。而封建時代科考有功名,可立旗桿,故生本堂又俗稱‘旗桿厝’。”
生本堂計分三進落,前落、中落先建成,在克彰中武進士後再建後落,整座大厝於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由於分兩次完成,後落之精美遠勝過前落、中落。
永春自古武風鼎盛,《永春州志》說永春人“多尚武節”,《明史》亦稱“永春人善技擊”;清代永春人中進士者25人,其中武進士就達13人。埔頭生本堂的從武世家可以說是古代永春尚武之風的一個縮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