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態混凝土又稱植被混凝土,就是通過材料篩選、添加功能性添加劑、採用特殊工藝製造出來的具有特殊結構與功能,能減少環境負荷,提高與生態環境的相協調性,並能為環保做出貢獻的混凝土,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同時,也在無情的破壞人類和其它生物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在水利、交通、能源、城市擴張等開發行為中,自然地形地貌及原有植被覆蓋層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局部小氣候被改變及生物鏈被切斷。面對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形勢,合肥科順科貿有限公司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專業學會及國外知名環保企業進行了緊密的有效合作,依靠自身建立起的由工程地質、水土保持、植物、水工等多學科技術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自主研發了系列專利產品,在滿足和提高工程體安全性的同時,兼顧生態效果。在一些項目運用並經歷一段時間驗證後,取得了很好的工程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內外發展
中國知網數據,檢索“植被混凝土”一詞,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胡德熙(1997年,北京市城市建設工程研究院)。人類栽花種草的歷史,源溯數千年之久,而人造建材混凝土的出現,若從波特蘭水泥問世起算,亦已近200年。悠悠歲月中,花草與混凝土二者皆因與人類休戚相關,都被廣泛套用,無處不在。然而,與人類利益密不可分的花草與混凝土這二者本身,則因其各自的特性,卻長期處於相互矛盾與對立之中:花草無法在混凝土上生存,而混凝土所到之處,亦花草俱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類似乎也已習慣於這種花草與混凝土難以共存的無奈狀態了。
1998年,《環境》期刊,植被混凝土是一種能在其表面上栽花種草的混凝土;該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強度,而其表面又可繁衍花草,它由作為主體的植被與其載體的被面、被床、床絮和床基等有機結合而成。
2002年,CBS植被混凝土邊坡防護綠化技術是三峽大學專利技術,它是採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種子配方,對岩石邊坡進行防護和綠化的新技術。具體做法是:先在岩體上鋪上鐵絲或塑膠網,並用錨釘和錨桿固定,將植被混凝土原料經攪拌後,由常規噴錨設備噴射到岩石坡面,經過一段時間灑水養護,青草就會覆蓋坡面。此類護坡技術適用於山坡噴射植生混凝土。
技術介紹
生態混凝土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高強度黏結劑把較大粒徑的骨料穩固成型,利用骨料間孔隙存儲能使植物生長的基質,通過播種或其它手段使得多種植物在較堅固骨料混凝土中的基質層生長,進而完成生態環境的植被恢復。技術整體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具有連續孔隙的混凝土結構體:合肥科順科貿有限公司採用專有BSC-wy系列添加劑,使得生態混凝土在獲得7-20MPa的抗壓強度同時具有25-38%的連續孔隙率,具有這樣孔隙連續體的混凝土結構體在本質上更像一個多孔的“花盆”,使得混凝土結構體適合植物生長。
二:保持持續活性的生物手段:合肥科順科貿有限公司使用有效微生物為主要成分的BSC-J活性添加劑,最大程度保持混凝土結構體孔隙間微環境的活性,並且調整由於使用水泥帶來的pH值變化,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和營養吸收。BSC-J活性添加劑富含的有效微生物菌落能自行分解落葉、枯枝、昆蟲、小動物屍體等各種有機體,又能加速土壤中各種污染物的分解,避免使用化肥、農藥等造成水體污染的可能性,既有利於水體安全保護,又利於環保生態和景觀美化。
三:專業科學的植物配置方案和生物演化方案:
綠化即生態,種植草皮即生態恢復這一誤解普遍存在於生產生活之中。大量不加研究的商品草種、草皮導致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僅破壞了生態系統,還有可能危及當地經濟發展。合肥科順科貿有限公司生態混凝土植物配置方案由植物學、生態學、植被生態修復學等學科專職研究人員對目標地進行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植物配置研究和種植方案設計。讓植被和景觀會沿著“建群植物→建群植物+少量鄉土植物→建群植物+鄉土植物均衡→少量建群植物+穩定的大量鄉土植物”的演替路徑進化,最後得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植物、小動物、昆蟲和微生物等都會形成當地氣候頂級群落,取得長期的生態恢復效果。
套用領域
主要用於邊坡治理(包括河流、大壩、蓄水池及道路兩側的傾斜面治理)、路面排水、植生、淨化水質、降低噪音、防菌殺菌、吸附去除NOx等空氣中的有害氣體以及阻擋電磁波等。
作用
高強耐久護坡透水、防止水土流失(管湧現象)消波、抗震植生、改善生態環境淨化水質其它作用:可作為海洋近岸增殖礁使用以改善生態功能
特性
混凝土特性:保水性良好、強度發展快(4小時可達5Mpa以上)、水泥漿體緻密、抗壓抗彎強度大,與普通混凝土相當,水灰比誤差±3%結構和性能不受影響;
結構特性:具有大量連通孔隙,且孔隙率、孔徑分布可控性良好;
施工特性:施工簡便,硬化速度快;適宜現場澆築和自然養護,適合斜面以及各種作業面的現澆施工,不需機械碾壓設備,一般泥工工具抹敷則可;
生態特性:可實現植生綠化、生物共存、水質淨化等功能;
其它特性:耐久性、耐化學侵(腐)蝕性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