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顯然,我們在這裡所指的“生存方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物的生存方式,而是專指人類的生存方式。一般說來,人的生存方式指的是人生存活動方式,是生存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1]它著重研究的是人怎樣生存或者生存樣式是怎樣的等問題。但是,“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2]而“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 什麼一致,又和他們 怎樣生產一致。”[3]可見,人的生產活動與人的生存方式有著相互理解的一致性,並且前者構成後者的核心和基礎。人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使自身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但是,由於人的活動既要受制於生產對象,又要取決於生產者自身的主體狀況。這些因素不僅決定了人能夠生產什麼,又決定了人能夠怎樣生產。因而不同的活動所採取的具體樣式不同,就決定了其生存方式也就不盡相同。
人的生存與動物的生存不同,動物的活動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而人的活動是人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生產性”活動。人的這種生存活動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生存活動,就在於人的這種生存活動不僅是人自己“生產”出來的,從而具有自我創生性,而且其“生產”在按照對象的可能和人自身的需要與能力進行的同時,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人的生命體驗、生存領悟和生活信念,並使人的生存意義得以生髮。一句話,人的生存活動是人的生命在周圍世界中的表現和體驗活動,是人的生命及其意義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而這同時也就是人的生活活動。所以,人的生存就是具有自我生產性的生活活動。而人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生存的人的生命表現和體驗方式,是人和人的世界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方式。這種方式,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人在世的感性“實踐”活動。由於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生成的,因而人的生存方式也不是現成的固定的,而是人自己不斷地建構著、改變著的;這個建構、改變也不是完全主觀隨意的,而是人與周圍世界經由人的活動的相互貫通、相互轉化。因而,人的生存方式才不是僅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族類和整個大自然的,人類的生存方式的內涵才會具有不斷生髮著的無限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