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岔路口

生命岔路口

《生命岔路口》是一位中年癌症患者的康復實錄。 作為一名“70後”癌症患者,作者真實記錄了從發現癌症到治療癌症再到康復身體的整個過程。深度剖析了整個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內心感受和心理的微妙變化,原汁原味地實景再現。 在作者結腸癌手術之後的一個多月,作者父親在省內一家醫院被誤診為胰腺癌,作者以患者家屬的角色對父親來京檢查、推翻原有診斷、確診、手術過程進行了原型記錄。 因此,短時間內,作者經歷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角色,感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體驗!

內容介紹

作為一名“70後”癌症患者,作者真實記錄了從發現癌症到治療癌症再到康復身體的整個過程。深度剖析了整個過程中每一階段的內心感受和心理的微妙變化,原汁原味地實景再現。

在作者結腸癌手術之後的一個多月,作者父親在省內一家醫院被誤診為胰腺癌,作者以患者家屬的角色對父親來京檢查、推翻原有診斷、確診、手術過程進行了原型記錄。

因此,短時間內,作者經歷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角色,感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體驗!

作者將自己治療癌症、康復身體的整個過程高度概括為“醫學治療五子棋”和“日常治療12法”;將預防腫瘤分為自身微循環和外界大循環兩方面,並濃縮為“醫學檢查8方面”和“日常習慣12字”,無論對預防腫瘤還是治療腫瘤,都能起到很好的借鑑和啟發作用。

這是一篇癌症患者內心靈魂的實景對話!

這是一本普及癌症相關知識的大眾讀物!

這是一部中年人對社會思考的完整記錄!

作品目錄:

治療腫瘤上篇

一、一病難釋懷

二、心碎了無痕

三、病情何太急

四、怎一個愁字了得

五、手術非常成功

六、此地常斷腸

七、治療應有期

八、吐了幾口血

九、爸爸有救了

十、爺兒倆都瘦了二十斤

十一、巨大的煎藥鍋

十二、相信就不要懷疑

十三、忘病之時,好病之日

十四、日常治療十二法

十五、運動也是治療

遠離腫瘤下篇

十六、不一般的慢性病

十七、慢生活更是一種心境

十八、該不該完全了解病情

十九、手術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二十、早發現是王道

二十一、別忽視任何蛛絲馬跡

二十二、尊重身體的自我感知

二十三、吃喝拉撒睡不簡單

二十四、不要小瞧穿住行

二十五、別讓快樂瞬間跑掉

主要角色

作者:

作者是一位懷揣著大都市夢想,來京求學、成家、求事業的新型城市人。患病時年齡三十七八,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堅”階段,事業正處於黃金期。

醫生:

綱一刀(作者癌症確診醫生)

常一刀(作者癌症手術主刀醫生)

爾一刀(作者耳部手術主刀醫生)

甘一刀(爸爸手術主刀醫生)

華權威(作者化療醫生)

鍾名門(作者中醫醫生)

家人:

若凡:作者愛人,放棄工作,陪伴作者經歷治療、康復全過程,用愛和堅強與作者一起度過最灰暗的日子。

大高個:作者外甥,在作者確診癌症之後,陪伴作者檢查、手術及術後恢復。

病友:

京劇男:直腸癌患者,性格樂觀開朗

山東大哥:胃癌患者,樸實,與作者對人生有深入探討

作者自序

2012年3月26日,我的結腸鋇灌造影報告診斷和建議一欄清楚地寫著四個字:橫結腸癌。

近不惑之年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女兒年不足3歲半,愛人30掛零,爸爸媽媽在東北老家,身體欠佳。難道家庭要面臨“女兒幼年喪父、愛人中年喪偶、父母晚年喪子”這樣的不幸?幸運的是,在無數人的幫助下,得益於醫學治療(概括為五子棋:手術、化療、中藥、免疫性藥物、心理治療)和日常治療(概括為12法:信念、意念、睡眠、空氣、水、陽光、運動、氣功、傾訴、關愛、興趣、飲食),我又站了起來。

癌症可怕嗎?

“1/3癌症患者是嚇死的,1/3癌症患者是治死的,1/3癌症患者是病死的。”這樣的“3個1/3說法”數據從何而來,我無從考證。但這一說法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應該聽說過的,在醫生圈內也廣泛被提及。

我幾度瞬間絕望又重新振作。這種短暫的絕望一下子就能帶來巨大的恐懼感,讓我不得不相信“3個1/3說法”是真實存在的。

那么,是癌症本身更可怕,還是對於癌症知識的缺失更可怕?或者正是因為對癌症知識的缺失而讓患者不得不遭受著“3個1/3說法”帶來的巨大傷害。

因對癌症知識的一無所知,讓我晚半年時間發現了我所患的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明確提出防癌的“3個1/3戰略”,即1/3的癌症可以預防;1/3的癌症可通過現有的診治手段,早期發現而徹底治癒;1/3的癌症可以合理利用當今的治療方法提高療效,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

關鍵是如何做到早發現癌症?

我相信肯定有一部分癌症在早中期是覺察不出症狀的(其中肝癌、胰腺癌較為突出),但我更相信大多數癌症在早中期一定有不同症狀的身體反應。只是誤以為“癌症離自己很遠”或者根本就沒有想到“癌症”這兩個字。

因為不了解癌症。

國家癌症中心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的《2012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指出,全國每6分鐘就有一人被確診為癌症。但你可能會說,“就全國範圍來講,每千人中癌症患者為2.8人,仍然不到3人。”的確,如果從比例的絕對值來講,這個數字不大,但如果把癌症這一疾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影響考慮進去,把受到影響的家庭(家族)成員的人數包括進來,這個數字一下子就大出了幾倍甚至更多。因此,對自己和家人身體上出現的不適症狀,首先要做的是挖出病根在哪裡,即使前期多往壞處想一想也沒有什麼不好,以免延誤治療。

更需強調的關鍵是預防癌症。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在一些已開發國家以及我國經濟發達城市,已經座在了癌症排行榜中的第二把交椅,而且大有搶占第一的勢頭。同時,大腸癌患者正在呈現年輕化趨勢。我的病友中就有一位20多歲的結腸癌患者,我也不過是30多歲便載了大跟頭。事實上,更年輕一些就因癌症奪去生命的實例越來越多。這樣的事實說明,癌症在發生變化著,也就說明誘發癌症的因素在增加,至少是在變化著。這也就意味著,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減少誘發癌症的因素,從而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

個體不同,預防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但一定有規可循。重要在於,預防工作不僅僅要完成醫學上的一些檢查,如定期體檢、B超、CT、核磁、胃鏡、腸鏡、腫瘤標誌物、感知自己(書中概括為醫學檢查8方面);而且要落實在每一天的無數個生活細節之中,比如吃喝拉撒睡、穿住行、喜怒哀樂(書中概括為日常習慣12字)。這體現著堅持的力量!當然,在個別的節日、紀念日遛個小差也並不為過,畢竟人是富有感情的,有時也是感性的。

在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我閱讀了很多癌症相關專業書籍,學習了一些癌症普及型知識。包括在醫院圖書館中複印的很多癌症書籍中的部分章節,遺憾的是,當時因忽略了複印書名導致很多內容已經不知道來自哪本書。需要說明的是,因我非學醫出身,也不從事醫學工作,本書中的一些醫學知識雖經過反覆求證,但一定還有不準確、不科學之處,敬請讀者指出,並給予批評、諒解。

在學習了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我結合發現癌症、治療癌症、康復身體的整個過程,把每一個細節都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書中所提到的所有人物、時間、地點均為真實存在,只是人物做了化名處理。在我生病不久,爸爸在省內一家知名醫院被誤診為胰腺癌,我以一名患者家屬的角色親身體驗了爸爸來京檢查、推翻原有診斷、確診、手術的全過程,將整個過程及自身感受做了完整記錄。因此,短時間內,我經歷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角色,感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雙重體驗!我著實體會到不論是作為患者還是作為家屬,每一階段的心理都在發生著變化,而這些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治療的效果。希望能夠通過這些記錄給閱讀本書的人以點滴啟示。因為,癌症種類眾多,加之個體差別巨大,治療方案需要個性化定製,這已經成為主流,就更不可照搬。在這裡,我願用心去祈禱:願所有人遠離癌症,願所有癌症患者早日康復。

能有一個頭腦清晰、有能力、肯付出、理解並支持你決定,能參與到你治療癌症和身體康復的整個過程,且能與你並肩作戰的人,無疑是重要的,並且是無比幸福的。

我慶幸於我已擁有了這樣的人,我深愛著的若凡。

在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我於家、於若凡、於女兒付出的並不多,我曾想把這本書獻給若凡。但錢鍾書在《圍城》序中如下的這段話深刻我心,也只好作罷。

“獻書給愛人,名說交付出去,其實只仿佛魔術家玩的飛刀,放手而並沒有脫手。隨你怎樣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己的。”

作品賞析

波瀾後平靜相守——《生命岔路口》讀後感

作者:飛魚

這是一份遲遲沒有交上的作業。曾和旭軍共事多年,他生病時的種種經歷,讀了《生命岔路口》這本書才真正知曉。記得他治療結束後重回工作崗位,我們一起吃過一次午餐,當時調侃起他因為腸道手術此生再不用擔心體重超標的問題,他表現得非常輕鬆,那些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已經遠去,留下的只有對生命的珍惜,還有生命中愛的收穫。與旭軍夫婦相識十餘年,我從心底為他們高興,為他們用愛、執著、信任戰勝疾病的壯舉歡呼。之前從來不曾為他們做過什麼,希望這篇短而平淡的文字能夠成為一份小小的禮物。

“生命岔路口”或許是用來表達當疾病侵襲原本健康的身體,我們的生活因此偏離了正常的運行軌道,不得不在精神和肉體上經歷一系列波折、變故的含義。在疾病的治療方面,旭軍無疑是幸運的。雖然在患病早期發生了本不應有的疏忽,但是之後規範化、科學的治療,讓他順利地從岔路口轉身,與家人共返平靜生活的大道。

他把在岔路口看到的或明或暗的風景、或悲或喜的情緒完整地記錄下來,這其中自然有危機時刻家人的無私付出與溫暖扶持,也包含了人性在抵達黑暗幽谷時所流露出的自私與冷漠。書中的真實與誠懇超越了我的預期,在很快便步上正軌的治療過程中,人性中負面能量的瞬間釋放很快就會被劫波之後的欣喜所掩蓋,而這些瞬間在康復之後也完全有理由被淡化。這些可以被原諒的自私、冷漠的點滴表現卻被真實地寫下來,告訴大家即便是在“下一秒即光明”的情況下,我們也很可能被一些強大的暗黑能量所左右。我們必須付出全部的智慧、勇氣和克制,才能不在無比脆弱的時候傷害那些我們最愛的人。

這本書中還系統地記錄了癌症患者康復過程中多元化的治療手段,以及生活中的保健錦囊。在我看來,其中的一些對自己、對生活的要求有些過於嚴苛了,但如果將其置於為了“與相愛的人彼此相守下去”的訴求之下,這些自我約束又怎么會嫌多呢?書中也反覆強調,在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中,好的心態是致勝的法寶。無論對生活的要求是否能夠做到細緻入微,好的心態都是支撐癌症患者迎來一個更好結果的基石。而這一法則甚至可以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任意一個場景。

從對疾病的理解,到對生活真相的感悟,我個人都從此書中有所獲益。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夠從中獲得警示,比如不諱疾忌醫,早發現、早治療,以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即便是你已經棲息於風平浪靜的港灣,也不妨為當下的這份幸福多投入一份珍惜,多付出一些鼓勵。

一份作業,不掠美的第一要訣就是短。祝旭軍一家平安快樂!

2014年11月10日夜

人到中年——讀《生命岔路口》有感

作者:隋國慶

今天,有幸提前拜讀《生命岔路口》,思緒萬千。

自從大學相識,一轉眼20年過去了,惶惶間和作者已經一起步入中年。腦海里時常浮現的是大學時代的影像,不是一群為事業,為家庭的成熟男人的形象,而是在球場上揮灑的汗水和激揚的青春。時空的錯位,在流淌的書頁中也在不停地審視自己,我真的中年了嗎?

也許是故意遺忘,不知不覺中,已經步入中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一個中年人的生命寫照,身處亞健康的你,關注過自己嗎?面對這樣的疑問,不禁悵然若失。

夜深了,醉讀到很晚,抬眼看了下時間,已經是凌晨。越是安靜越能清晰聽到自己的心跳,是那種好久沒有的感動。抬步到隔壁,撫摸孩子的額頭,凝望著稚嫩的臉龐,呆呆地。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打球不知道累、看球不知道困的鄰家男孩了。我們在關注著孩子的成長、擔心著長輩的健康,身體卻也在告訴我:保重身體。

我們保重身體了嗎?一本書雖然不會改變我們的身體,但可以改變我們對待生命的看法。在靜靜的夜晚停下來,對自己做一次丈量。岔路口——生命就在轉彎處。

一、這是一部紀錄片

這是一本真實的記錄片,讀起來已經和《生命岔路口》作者一起走回到了那個灰暗的時刻。時間仿佛回到了原點,作者用紀實的筆觸帶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醫治生活。像山澗小溪,隨時間靜靜流淌,那樣的清澈、自然。對生命的態度和生命力的頑強,已經足夠給讀到的每一個中年人帶來生命的共鳴。一個對家庭負有責任,對事業負有擔當的的人,面臨著一個個需要面對的悲情的場景。通過作者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了灰色生活、頑強生命的全記錄,感同身受。

二、這是一部情感史

《生命岔路口》作者在字裡行間中無處不體現出家庭和親人間的溫暖。來自一個妻子的擔當和支撐,一個孝子的奔波和無奈,一個父親的愛護和期待,一個丈夫的理解和責任。當生活給我們一個錯誤安排,不僅是一個重新站起來的機會,更需要親人的愛給我們站起來的無限動力。作者有一個偉大的妻子,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錯亂沒有放棄,而是和自己的丈夫選擇一起來承擔,共同戰勝暫時困難。作者對妻子的感恩,不僅來自一個好妻子的愛,更是一個漢子的港灣。

三、這是一部醫學庫

“久病成醫”,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多的患病時間,有的人選擇獨自療傷,有的人選擇得過且過。對於一個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充滿愛心的《生命岔路口》作者來說,不僅僅要把一個真實的勵志生活記錄下來,給我們以猛醒;還要針對一個中年人,給我們提供具體的方法和預案。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簡單的感受,是建立在感受基礎上的領悟,是和每個有共鳴人的生命大愛。預防最重要,值得收藏。

讀了一本好書,讀懂了一個中年人,讀通了一本診療手冊,讀到了一點感受。

記錄之。

讀後感作者:隋國慶。男,中年IT從業人員;一直執著於IT行業。IT行業著名外企、民企的打工者,經歷過IT行業的萌芽、成長、成熟和轉型的各個時期,既有過白領階層的小資和憤青,也深知IT行業從業人員的不易和艱難。人到中年,雖有對時代大潮的感激和不甘人後的拼搏,也有力不從心的無奈和對家人的愧疚。老驥伏櫪,在路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