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鹿紋

是一種反映原始漁獵生活的傳統陶瓷器裝飾紋樣,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器上。

後經戰國、漢代至唐代長沙窯的青釉鹿紋褐綠彩注壺,小鹿體態輕盈,邊跑邊顧盼,是極少見的佳品。宋代定窯白釉盤上的印花鹿紋,畫面上兩隻長角鹿奔跑在枝葉纏繞的花叢中,前一隻鹿回首張望,後一隻鹿追趕鳴叫。

磁州窯枕面上所繪鹿紋動態不同,或在山中奔跑,或在草莽間漫步,或臥於灌木中驚望,或立於路途上蜘躕,線條流暢寫意。吉州窯白地黑花罐上描繪的鹿銜草飛奔的圖畫,簡練生動。耀州窯金、元時期青瓷上的鹿紋別具一格,嬰孩馴鹿紋、臥鹿銜牡丹紋最為新穎。

明代晚期流行以諧音和寓意象徵吉祥的紋樣,鹿紋作為“祿”的替代形象常與蝠(福)、壽桃組合成“福祿壽”吉祥圖案出現在青花瓷器上。萬曆五彩瓶上,描繪各色鹿棲息于山石林間。清代尤盛吉祥紋飾,鹿紋被廣泛採用。乾隆朝創燒的粉彩百鹿紋尊,把鹿紋的人文含義推到了極致,乾隆以後及近代仿製品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