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瓦龍力圖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捍衛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並跟各種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兒童心理學觀點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研究方向
兒童心理研究
主要貢獻
主要著作有《從行動到思維》(1942)、《兒童心理發展》(1941)、《兒童思維的起源》(1943)、《學校心理學》等。
瓦龍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觀點如下。
(1)強調社會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他不同意皮亞傑關於兒童思維是從所謂“自我中心主義”逐步達到社會化的觀點,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從一開始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進行的。
(2)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辨證規律。
①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瓦龍認為,外因和內因的不斷相互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他和皮亞傑不同,特別重視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的作用。他認為所謂內因,是指個體的機體生長、興趣、學習等主觀因素,而不像皮亞傑所說的那種主要來源於先天的行為圖式。瓦龍指出,兒童心理發展就是在這種外因和內因不斷相互作用、不斷矛盾和平衡過程中進行的。
②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質變。瓦龍認為,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不只是產生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經過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不同的發展水平就是不同的質的變化。他還認為,不同發展水平與兒童心理發展上內化作用的程度有關,同時也與整合作用的程度有關。從內化作用看,低級水平的心理機能更多是外化的,如反射活動;而高級的心理機能則更多是內化的,如思維活動。從整合作用來看,越是高級的心理機能,越是具有較高的整合作用,智力或思維就是一種具有高級的自我整合、自我調節作用的心理機能。
研究方法
瓦龍在兒童心理研究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點。首先,他認為在兒童心理研究上,各種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如觀察、實驗、測驗、統計、臨床研究等。例如,他認為年齡量表的研究是有一定價值的。其次,他特彆強調要注意運用方法時的觀點,他稱之為參照體系。他認為,不同的觀點決定對材料的不同選擇,同時也會作出不同的結論。瓦龍的研究重點和皮亞傑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又有本質的差別。例如,瓦龍和皮亞傑都著重研究兒童思維,但瓦龍又同時注意研究兒童心理的整個面貌,研究兒童的個性發展。又如,瓦龍和皮亞傑使用的術語有許多是相同的,但解釋不同。以“可逆性”為例,瓦龍的研究認為,兒童四歲年齡就出現“可逆性”,就有初步的邏輯思維。瓦龍還有一點是和皮亞傑不同的。瓦龍在早期也注重理論研究,但後來,則更多注重實踐性課題的研究,他的著作《學校心理學》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以上我們把從普萊爾出版《兒童心理》起到20世紀70年代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變化作了簡單扼要的介紹。由於種種原因,這種介紹是不全面的,也不可能是非常準確而深刻的。
心理學理論
1.瓦龍創立了行動心理學的概念。
這種行動心理學認為人是一個處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的一個積極的活體,他不僅是行動的客體,也是行動的主體。研究個體,既要考察主體的反應,又要考察引起主體反應的條件(外在環境)。心理學的任務是要闡明那些產生某種反應的條件。
2.瓦龍積極維護巴甫洛夫學說。
他一再表明只有巴甫洛夫學說才能使我們揭露人以及任何活體與其周圍環境的有效的相互關係的規律。瓦龍認為,條件反射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動力形式,條件反射具有靈活性。從而駁斥了另外一種觀點,那種觀點認為條件聯繫是一些不變的要素間的機械聯繫,這種聯繫與活體必須適應的那些環境的變易性是不協調的。
他認為巴甫洛夫學說不是聯想主義的心理原子論,而是由於周圍環境對大腦皮質的複雜作用所形成的鑲嵌式。即“靈活的動力綜合”。這種觀點構成了巴甫洛夫的機體與環境的平衡規律。
對於第二信號系統的觀點,瓦龍也給予了極大的注意。因為作為現實的第二信號的詞的產生,是使純粹肌肉的活動變為人的理論活動的一種手段。第二信號系統與第一信號系統的區別在於,第二信號系統具有極大的恆常性和穩定性,這是因為它們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經常不斷的受到強化的緣故。
尋找心理過程的生理機制,並採用條件反射方法對完整的行為動作進行科學分析才是巴甫洛夫的最大功績。但是並不能用條件反射學說來代替整個人的心理學和用條件反射的規律來解釋意識的一切形式。
3.瓦龍對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解
過去對意識的產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意識是從生物學到精神的過渡中產生的,還是從個人的到社會的過渡產生的。
瓦龍對意識的理解似乎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心理,意識是存在於宇宙中的,所以意識就是作為它自身存在的一種錯綜複雜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