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和重要內容,是經濟運行、社會發展的基礎。包括市容環境、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交通環境、人文環境等六方面的內容,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管理的主要對象就是城市公共設施及其構成的公共環境建設。

環境建設的內涵

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城市居民生存和城市發展的各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總和。就其管理對象而言,城市公共環境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城市市容環境,包括道路清掃保潔、生活垃圾收集清運處理、戶外廣告、牌匾設定、燈光夜景、建築物牆體、車容車貌等;二是城市大氣環境, 包括陽光、空氣、氣候、溫度等;三是城市水環境, 包括城市河道、湖泊、污水處理、雨水積排、自來水供應等;四是城市生態環境, 包括城市園林、綠化、野生動物和植物等;五是城市交通環境, 包括城市道路、公路、軌道交通和靜態交通設施等;六是城市人文環境, 包括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城市雕塑、市民行為舉止等。加強城市公共環境建設和管理,實現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必須深刻認識城市公共環境建設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公共環境建設之間的關係。
城市公共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突破以部門分工為基礎的傳統模式,適應城市綜合管理趨勢,從城市大環境的角度把握和定位。環境建設和管理涉及到規劃、建設和運行的眾多部門,尚沒有形成一種綜合的、全盤的發展觀念,特別是綜合協調職能的缺位,制約著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的總體推進和協調開展,影響了環境建設和管理的總體效能。要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整體規劃、分層實施等原則,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科學管理,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長效管理。

環境建設主要任務

主要任務
(一)弘揚北京奧運精神,鞏固環境建設成果今後四年首都城鄉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弘揚北京奧運會的精神理念,鞏固和發展環境建設的既有成果,進一步把環境建設與城市管理的各項工作引向深入。
——形成“奧運工作標準”。在奧運環境建設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工作規劃、政策辦法和各項工作標準,這對於今後的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為此,要對於這些進行進一步研究梳理,形成“奧運工作標準”,並以此來衡量和檢驗今後首都城鄉環境建設工作。
——保持“奧運工作力度”。要繼續堅持和加強城市環境的管理力度,要比照北京奧運時的做法,整合各種管理力量,加強協調、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努力克服各種消極因素,維護城市環境建設的良好秩序。
——延續“奧運工作機制”。北京奧運會期間,環境建設和城市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機制,社會力量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在統一協調下,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為奧運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對這樣一個工作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加以完善,最大程度上使其制度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
——比照“奧運工作水平”。比照北京奧運會環境建設的規模和水平,針對一些長期存在未能及時得到解決的、影響突出和民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持續不斷的有計畫的開展整治工作,要列出計畫,每年完成一批,切實取得實際效果,使首都城鄉環境每年都有新的變化。
(二)整治環境薄弱地區,以利市民居住滿足市民對宜居環境的需求,推進環境建設的重點向老舊居民區、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轉移。
環境薄弱地區的整治,要切實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協調各項整治計畫、集成各專項資金、避免反覆施工和鋪張浪費,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1.整治老舊居住區和胡同街巷
——加大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力度。對全市老舊小區提出整治計畫和標準。重點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建設的、產權複雜及管理混亂的600多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研究管理模式,制定資金政策,開闢資金渠道。整治內容包括對建築樓體加固、粉飾,改造老舊管線、照明等市政設施,增加停車等便民設施,整治小區綠化和小區道路。推進全市多層樓房平改坡,力爭每年完成600棟左右。
——開展城鎮地區老舊平房區和簡易樓房區的整治。結合危舊房改造計畫,對於不在保護範圍內、不具有保留價值的破舊房屋,有計畫的拆除重建;對於不具備拆遷重建條件的區域,要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增加必要的環境設施,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深化胡同街巷整治。繼續深化二環路以內現有1200餘條胡同街巷整治,按照《北京胡同環境整治指導意見》規範整治標準,恢復胡同街巷歷史風貌。加快胡同兩側建築物修繕,推進煤改電、自來水一戶一表、路燈等市政設施改造。落實《北京市街巷環境衛生質量標準(試行)》,提高街巷胡同環境衛生水平。
——整治重點大街兩側街巷。將重點大街的環境整治範圍向兩側延伸200米,深入到街巷及兩側的居住區,整治公廁等環境設施,改善道路、照明等市政設施,規範市場、店鋪及其牌匾標識,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2.整治城鄉結合部
——繼續加大行政村整治力度。鞏固提高五環路以內102個行政村環境整治成果,進行清潔能源替代工作的試驗和試點。按照“六建六不見”的整治標準,開展六環路以內行政村的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宅基地和房屋建設的管理,採取有效措施減少私搭亂建,加強環境衛生的日常維護,建立管理長效機制。重點研究解決城鄉結合部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嚴重不足,管網不完善,管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
——加大城鄉結合部人流物流集中地區的環境整治力度。重點整治主要道路、科技園區、校園、批發及零售市場等地區的周邊環境,改善城鄉結合部髒亂現象。重點開展市場周邊的環境整治,為廣大居民日常生活創造有序、整潔的環境秩序。
3.整治農村村莊環境
——按照統籌城鄉環境建設的要求,全面推進新村環境建設。按照“乾淨、整潔、路暢、村綠、建制”的要求,繼續加強村莊道路硬化,推進公廁和戶廁改造,清理亂堆亂放和私搭亂建,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區(縣)處理體系,加強村鎮環境衛生保潔,落實農村地區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標準,建立健全農村容貌景觀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加強農村環境景觀的整體建設。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建設農村田園景觀。加快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水體污染、礦區修復等污染防治和生態恢復工作。加強公共活動場所建設。在全市開展生態縣(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建設農業主題公園和農村景觀走廊,創造優美整潔、健康文明的生態家園。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村莊道路建設,改造和修復路面破損道路。加強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和改造,改造老化管網8000公里,安裝50萬戶節水水錶。加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
——加快農村戶廁、公廁改造。完成40.2萬戶的農村戶廁改造任務,實現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率達到95%以上。
——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推廣沼氣、秸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
4.整治影響居住的環境污染
——繼續推行第十五階段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加強煤煙型污染和機動車污染防治。繼續加強企業和單位污染物排放管理。嚴格新車排放標準,激勵老舊車更新、淘汰,鼓勵發展混合動力車等清潔能源技術。全面開展裸露地面治理和季節性裸露農田的治理,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加大對影響居民生活的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通過多種措施緩解重點道路噪聲問題。加大力度解決工地噪聲和居民裝修等社會生活噪聲管理,加大商業、餐飲、娛樂等噪聲擾民整治。開展餐飲油煙污染治理,繼續採取多種形式控制白色污染,加強地面揚塵污染控制,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新工藝,提高道路的潔淨度。堅決落實工地揚塵污染控制標準。
(三)完善步行、腳踏車和公交換乘系統,方便市民出行推行綠色出行,把出行環境建設的重點放在步行、腳踏車和公交換乘環境的改善上,加快新建道路、軌道交通和交通樞紐的環境整治,完善城市嚮導標識,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切實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
5.改善腳踏車和步行系統
——完善腳踏車和步行系統,梳理城市休閒步道。在綠地內合理設定步行道,繼續清理步行道上的各種占路設施,還路於民。探索改善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行人和腳踏車與機動車混行狀況,推進腳踏車專用道的改造,有計畫地建設腳踏車停車設施,形成比較完善的步行和腳踏車通行系統。
6.改善通行及公交換乘環境
——加強公交場站及換乘系統的改造建設。完成五環路以內環境較差的公交站台,以及主要交通節點的公交場站的環境整治,推動排隊乘車,最佳化公共運輸站點的換乘環境。
——開展新建軌道交通沿線環境建設和整治。重點做好城市鐵路、城際鐵路等軌道交通兩側、車站周邊,以及東直門、北京南站等重要交通樞紐等地區的環境設施完善工作,加強對立交橋下、捷運出入口等空間環境的整治與管理。
——加快城市幹線兩側附屬環境設施建設。重點整治城八區市屬道路、跨區縣主要交通聯絡線、通往國家級、市級公園及風景名勝區的道路沿線環境。結合新建道路和改造,同步配套建設公廁、綠地、停車場及道路維護、綠化養護設施,完成道路兩側、場站周邊的環境景觀建設。
——在旅遊景區、大型商場等區域增建和完善停車場;增設必要的人行過街設施,提高通行能力和舒適程度。
7.改善導向標識系統
——規範人流和機動車導向標識設定。重點完善交通樞紐、旅遊景區、商場等人流導向和機動車導向標識設施。繼續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提高城市標識的系統性和連續性,便利市民和遊客出行。
8.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
——加快推進道路、公共建築、居住區無障礙設施的改造和建設。重點推進無障礙設施的系統化。完善中心城、新城、重點鎮以及經濟開發區、旅遊景點區主要道路含橋樑)的無障礙設施設定。提高交叉路口和出入口等處緣石坡道的設定率、人行道及人行橫道路口坡化率;新建、改擴建公共建築和公共區域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到100%;已建公共建築服務設施和中國小建築物的無障礙改造率達到80%以上;新建公共運輸設施均實現無障礙化。已建居住區及居住建築的無障礙設施改造率不低於60%,新建、改擴建居住小區、居住建築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100%.
9.改善旅遊服務環境
——加大重點旅遊線路環境綜合整治的力度。加強城市旅遊乘車點管理,規範旅遊企業經營行為,完善旅遊市場監管系統,規範旅遊服務環境。
——在機場、火車站及主要交通樞紐設立公益性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在遊客集中的商業街區設立遊客諮詢服務站,完善旅遊公共運輸服務體系。
(四)整治城市公共空間,提升公共服務綠化美化城市公共空間,讓公共空間為公眾服務,繼續實施重點大街重點地區環境建設規劃,鞏固奧運重點大街重點地區環境整治的成果,把環境建設的重點放在南城、西部地區的環境整治上,重點整治醫院、市場等人流密集地區的環境秩序,讓廣大市民和遊客真正感受到“首善之區”公共服務水平。
10.加強公共活動空間環境建設
——繼續加強主要大街環境景觀的整治。鞏固和完善全市重點地區重點大街環境整治的成果。有計畫地開展全市主要大街及支路的環境建設。
——整治建設一批新景觀。按照“高品位、低投入、講實用、易維護、能承受、可推廣”的總體要求,加快推進特色街區的街景設計和新城標誌性區域的市容景觀的設計,完善永定門南中軸廣場、仰山、中央電視塔周邊、北京植物園南門、動物園北側長河地區等市民活動空間的環境建設。
——加強對重大活動的景觀布置和環境管理。編制各類重大活動和重要節日的景觀布置規則與流程,體現活動、節日的主題和區域特色。加強對重大政治活動、節日慶典、演唱會等活動的環境管理,完善環境設施設定、環境秩序維護和環境衛生管理的工作機制。
11.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建設
——努力恢復舊城的古都風貌和歷史文化環境。加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和周邊環境整治,有序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環境整治,繼續對舊城歷史建築實施保護與整治,嚴格控制胡同破牆經商,重現舊城的環境特色。
——繼續整治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地區環境整治。編制市級以上(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整治規劃並組織實施。推進文物保護單位內部與文物保護無關的駐園單位的拆遷,做到環境乾淨整潔,設施良好,努力恢復歷史文化特色。
12.加強南城、西部等地區環境建設
——加強南城地區的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結合南城地區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豐臺麗澤商務服務區、北京南站、木樨園綜合商業區等一批重點區域的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市政基礎設施,提高環境維護和養護標準,形成良好的環境秩序,縮小南北城差距。
——加快完成市區60個邊角地、70個城中村的整治。加強首鋼、門頭溝工礦區等產業調整地區的環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繼續開展城中村、邊角地、代征地的整治,完善拆遷整治政策,完善區域交通和基礎設施。
13.加強人流密集地區環境整治
——加強旅遊景區、校園、醫院、重要機關、交通樞紐、各類市場等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重點整治城八區內50多所央屬高等學校及20多所市屬高校周邊綜合環境整治。整治內容包括拆除違法建設,梳理廣告、牌匾及架空線,沿街外立麵粉刷,整治周邊環境治安秩序等。
14.加強廣告和夜景照明管理
——要鞏固戶外廣告的整體成果,完成主要大街和重點區域戶外廣告設施規劃的實施工作,保證戶外廣告設定符合城市規劃要求、與城市整體景觀相協調。編制公益性廣告設定規劃,加強標語宣傳品及公益性廣告的管理。
——最佳化城市夜景照明體系。規范夜景照明設施設定。注重功能性基礎照明建設,加強重要政治文化地區、歷史傳統風貌區、商業街區、城市環路、交通樞紐、公共休閒區等重要區域的景觀照明建設,初步形成特色鮮明的首都夜景環境。
——開展城市建築物色彩系統規劃設計,形成和諧美觀的城市色彩景觀。
(五)加強綠化和水環境建設,建設休閒環境秉承建設生態家園的宗旨,要大力加強城鎮地區集中綠地建設和邊緣地區休閒公園建設,恢復河湖水系的生態功能,營造優美的園林、濕地、河湖景觀,加強遠郊休閒農園、消閒廣場等假日休閒設施的環境建設和管理,滿足人民民眾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
15.加強城市集中綠地建設
——繼續加強城市中心區集中綠地建設,逐步實現市民出行500米見公園綠地的目標;繼續提升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南北中軸線等主要大街園林綠化水平,保證新建道路綠化質量;加強奧林匹克公園等新建綠地的養護。改善居住區、單位大院綠化環境,推廣立體綠化和停車場綠化,加快推進小街小巷綠地建設,全面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加快完善11個新城和中心鎮的綠地系統規劃,加快建設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強化郊區城鎮綠地的生態、景觀、服務功能。
16.加強生態屏障建設
——繼續實施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郊野公園環”建設,完善已建成29個、新建設54個郊野公園的各類服務設施。積極推動小月河、北苑、來廣營等九條城市楔形綠地建設。積極推進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的綠化建設。在城市邊緣集團至六環路外1000米,建設“兩環、九片、五組團”綠化體系,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
——加快推進山區和平原生態屏障建設。重點推進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修復廢棄礦山地植被,推進榆垡、葫蘆垡等大面積防風固沙片林,提高生態防護水平。
17.加強河湖水系整治和景觀建設
——有序開展河湖水系和濕地整治。重點開展五環路以內長度約61.3公里河段整治;以及河湖兩側沿線各50米內的綠化美化景觀建設。繼續整治清河上段、北環水系、人民渠新開渠、馬草河、萬泉河等城市河道,建成翠湖、白各莊等多處濕地生態修復系統。恢復永定河、潮白河等部分河道水面,開展永定河流域生態治理。進一步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改善河湖補水水質,逐步實現城市河湖水體基本還清。
——改善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河湖水系景觀環境。重點改善五類風景名勝區、三大現存歷史河湖水系、三大古典園林體系的環境,恢復御河上段、金河等歷史河湖水系。建設永定河、溫榆河、運河、通惠河等河岸景觀走廊,展現北京河湖水系風貌。
18.完善公園和風景名勝區遊園環境
——整治178個城市公園和27個風景名勝區的周邊環境。通過拆除破舊房屋,改造公廁、照明等相關設施,拆遷騰退相關用房,整治門區外社會治安和停車秩序,打擊黑導遊、黑車等手段,做到乾淨整潔、景觀優美、秩序井然。
19.加強郊區休閒設施環境管理
——加強對郊區“觀光農業園”、“滑雪場”等休閒設施、“飲食文化節”等休閒、節慶活動,以及自駕車旅遊的環境管理和服務,完善公廁、停車、餐飲等環境和服務設施,加強環境保護和衛生保潔管理,規範垃圾投放和收運行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六)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保障城市運行按照保障首都職能的要求,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夯實城市環境建設的基礎,完善城市安全運行保障體系,確保黨政軍首腦機關開展各項政務活動,廣大人民民眾正常生產與生活,特別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需要,提高城市運行保障能力。
20.保障城市供水和排水安全
——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完成密雲、官廳水庫上游及周邊水土流失的治理。完成密雲、懷柔、官廳水庫一級保護區村莊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完成郊區城鎮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在3200平方公里的地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源保護區內實現垃圾集中處理和戶廁改造。
——加強節水工作。擴大雨洪收集和再生水利用,鼓勵利用再生水澆灌綠地。
——加快改造排水設施。有計畫推進舊城排水管網改造,重點解決道路、橋樑等雨洪積水問題,加大雨污合流管線改造,每年改造50公里左右,新城建設及新建小區實行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提高城市防治水災的能力。
——加強城市污水深度處理。完善污水管網系統,完善和完成74座郊區污水處理廠和處理設施,中心城污水和新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郊區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43.5%以上。
21.提供充足供熱和優質能源
——推進集中供熱和燃氣供熱。發展城八區集中熱網建設,初步形成城八區“一個中心大網,五個局域新網,六個聯片區網”的供熱系統。推行遠郊區縣集中供熱,完成33座區域集中供熱中心及配套管網建設。整合供熱資源,最佳化供熱能源結構,提高供熱系統能效水平。
——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繼續大力引進電力、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在城區、中心城和新城推進燃煤設施的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在六環路內的城鄉結合部推廣型煤,禁止原煤散燒。
——加快建築和市政設施的節能改造。新建建築嚴格執行節能標準,有序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及其熱計量改造,推進供熱系統節能技術改造。完成3330座鍋爐房熱計量改造,既有建築熱計量改造完成50%.
22.完善垃圾處理體系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密閉化、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建立和完善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體系。逐步建立規範、有序、安全、有效的垃圾排放、收集、運輸秩序,對垃圾產生單位逐步實施登記排放制度及計量收費制度。加快研究建立評價區縣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指標體系。全市生活垃圾密閉化設施覆蓋率和收集率達到100%,分類收集率達到60%,無害化處理率城區達到99%,郊區達到90%.
——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借鑑國際上垃圾處理先進技術,加快垃圾處理方式由以衛生填埋為主向綜合處理方式轉變,加快垃圾焚燒廠建設。加快解決垃圾場選址問題,新建和改擴建生活垃圾轉運站7座、處理設施26座。加快治理全市非正規垃圾填埋場。
——加快建設糞便、餐廚、建築等垃圾處理設施。各郊區縣、新城均建設糞便處理設施,城八區和新城地區糞便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85%;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全市建立規範、有序的餐廚垃圾排放、收集秩序;建立建築垃圾綜合處置設施,進一步完善建築垃圾收運和處置系統。
——進一步完善城區、新城、旅遊景區和區縣重點地區公廁的合理布局。這些地區的公廁要全部達到建設標準和管理標準。積極推廣節水節能公廁。
23.加強應急避難設施建設
——加快城市防災避難場所及設施建設。結合環境綜合整治和綠地建設新增城八區防災避難場所和通道,中心城每年要完成20至30處應急避難場所(可容納150萬至200萬人),各新城每年完成3至5處應急避難場所(可容納6至10萬人);在城市地區建立不同層級的防災避險場所。完善避難場所的布局,健全避難設施及裝備,加強建設防災避難指揮控制系統,全面提高城市應急搶險救援的綜合能力。
24.加強地下管線和架空線管理
——完成各類管線設施的管理。開展管線普查,確定管線權屬和管理責任主體,積極探索管理新機制,達到法規基本健全、制度和標準相應完善、綜合協調有力、管理精細有序、處置及時有效、運行安全正常的目標。繼續有序開展架空線入地工作。在中心城區對新建、改擴建道路同步實施架空線入地,其他地區有重點有計畫改造現有架空線。
25.完善城市運行管理
——完善城市運行指標和監測體系。繼續整合各類數字信息系統,建設城市運行協同、協調中心,建立城市運行體徵數據監測機制,加強監測、分析、預測及預警,切實保障“生命線”安全,構建高效的城市運行監測體系。
(七)加強科學管理和創新,提高管理水平始終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為重點,切實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要大力推進管理模式和手段創新,加強城市運行的綜合協調能力建設,完善法規和標準和相關政策,推進信息化和標準化管理,合理運用市場機制,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
26.創新管理模式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立服務型、法治型政府,建立城鄉環境公共治理結構。逐步建立各類社會單位履行法定的環境維護主體責任,社區(行政村)履行法定的協助管理及自我管理責任,政府履行法定的規劃、管理、執法責任的環境管理新格局。
——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強化市級環境管理機構的統籌協調職能,合理劃分市、區、街道(鄉鎮)事權,建立分級管理和各專業部門間的協調配合體系。建立環境衛生監督檢查體系。完善農村環境管理體制和作業體系,妥善推進環衛、供熱、市政管線的管理體制和作業體制改革,運用市場機制,完善監管機制,建立長效機制。
——加強城市環境的規劃管理。繼續實踐市“2008”環境辦“統一規劃、綜合協調、整體推進、督促檢查”的決策和協調機制,以制定規劃為統領,以實施規劃為目標,以項目任務為抓手,充分利用專家作用,廣泛徵求公眾意見,全面協調各方力量,整體推進環境建設。——繼續推進“格線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將市級格線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擴展到十個遠郊區縣,有針對性地開發具有農村特色的部件和事件管理系統,構建高效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統。
27.完善法規政策體系
——加快完善環境管理相關法規。針對環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規。研究制定重點地區重點大街環境管理辦法、胡同環境管理辦法等重要法規政策,制定落實“門前責任區”的制度和辦法,提高環境管理的規範化水平。
——創新和完善城市管理相關政策。主要包括垃圾處理費徵收、城中村改造和拆遷、市政管線管理、代征地管理、商業經營單位註冊的設施標準、歷史文化保護區居住設施改建商業設施的管理、夜景照明設施資金等政策。
28.推行標準化精細化管理
——制定和完善環境建設與管理標準,建立起覆蓋管理和作業各方面、各行業的標準體系。根據不同區域的城市功能,實行差別化的標準化管理,制定和完善設施建設及管理標準、作業規範、預算定額標準、監管及評價標準,促進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
——加快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設定和規範化管理進程,制定和完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設施設定規範》、《北京市牌匾標識設定管理標準》等標準和規範,規範城市家具和公用設施的設定,在市區和新城主次幹道推進標準化設定。
29.加強環境秩序綜合治理
——完善城市環境執法和執法協調體系。加強隊伍建設,創新執法手段,加強綜合執法與專業執法的協調,實現城市管理執法從以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法律手段為主,以突擊手段為主轉向常規手段為主,提高管理的力度、效率和規範程度,創造和諧的執法環境。同時,強化執法監督,完善推進執法責任制、案卷評查制等執法監督制度,規範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
——繼續推行聯合治理、捆綁執法等執法方式。整合管理力量,加強環境秩序問題嚴重區域的整治。繼續進行五環以內環境秩序整治,加強中心城和城鄉結合部社會治安擾序、違法建設和亂搭亂建、小廣告、流浪乞討人員、機動車非法經營和非法停車、非法露天餐飲、非法一日游等環境秩序類問題的整治力度,確保良好的城市環境秩序。
(八)擴大社會參與,共創良好氛圍始終把提高民眾環境意識、文明素質作為重點,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則,延伸放大奧運“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主題活動的社會效應,要更加廣泛地擴大社會參與,落實社會單位的環境責任,形成城市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30.落實社會單位責任
——積極發揮社區居委會和農村地區村委會在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增強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公共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總結“門前三包”等社會單位落實環境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責任區的劃分,明確責任區的主體、管理內容和標準,加強對責任區的監督,制定並實施獎懲制度。
——通過各種形式激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環境建設,建立和發展10萬城市環境志願者隊伍,繼續推廣環境服務監督崗,開展多種形式的城市環境公益活動,調動市民參與城市環境管理的積極性。
31.開展社會宣傳活動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新聞媒體,對政府環境建設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和重大舉措進行跟進式宣傳,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市民了解、理解、支持、參與環境建設。
——定期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環境公益廣告宣傳。廣泛開展各類創建活動,加強環境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加強對來京人員的城市環境宣傳、教育和服務,整體提高民眾環境意識和文明素質。
32.完善社會監督機制
——定期發布環境信息,擴大政策制定的公眾參與,對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充分聽取民眾意見,暢通公眾反映問題的渠道,建立完善城市環境建設的民眾評價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社會監督機制。

相關名詞

六建六不見:“六建”即:修建平整道路,改建公共廁所,建立垃圾收集設施,建立安全飲水設施,建立保潔隊伍,建立治安聯防隊伍:“六不見”即:不見積存垃圾,不見占路違章,不見污水四溢,不見小廣告,不見殘垣斷壁,不見制假窩點。
“兩環、九片、五組團”綠化體系:“兩環”即:指沿溫榆河及永定河兩岸綠色生態走廊、六環路綠化帶:“九片”即:九片楔形綠色限建區位於新城之間,溝通中心城與外圍綠色空間的聯繫:“五組團”即:指五片組團間綠色限建區是沿著放射路在中心城與新城之間,起到防止建設連片的作用,並溝通楔形綠色限建區之間的聯繫。
五類風景名勝區:西郊風景名勝區、長城(北京段)風景保護區、帝王陵寢保護區、京東運河文化帶、京西寺廟景區。
三大現存歷史河湖水系:古代水源河道水系;古代漕運河道水系;古代防洪河道水系。
三大古典園林體系:頤和園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及北海、景山等皇家園林體系;天、地、日、月壇等壇廟園林體系;私家王府花園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