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研究方面
在中國城市研究方面,法國歷史學者白吉爾夫人(Marie?ClaireBergere)是最早對墨菲關於通商口岸的作用的消極判斷提出修正意見的學者之一。白吉爾夫人長期致力於研究中國的資產階級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興起,她對上海的歷史早已是耳熟能詳了。在發表於1981年的論文〈另一個中國:1919-1949年的上海〉中,她作了一個樂觀的論斷:上海代表了中國的另外一種傳統,它長期“被政治、官僚和集權力量所壓制”。白吉爾夫人承認,上海是“少數人的中國”,亦即資產階級、工人和知識分子的中國。或許可以把它看作“另一個中國”,但它也是“和農村中國一樣真實的中國,深深地植根於商業階層的傳統之中,卻又以開放的姿態面對新的世界以及它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她最後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政策將會有利於“另一個中國”的復歸。中國沿海城市20年來的再度繁榮,顯然已經驗證了白吉爾夫人敏銳的觀察。?
然而,由上海所代表的中國的另一種傳統,其內容是什麼呢?白吉爾夫人把它描述為“現代、民主和國際化”,但是其中的內涵是什麼,她並沒有展開說明。儘管研究者開始爭先恐後地投入上海歷史的研究,然而很快就清楚了,這一論題並不好對付。首先,上海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地方。它有複雜的地理和多種多樣的居民區,看起來不像是一個上海,而是許多不同的上海。從各方面(物質方面、司法權方面)看,這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城市:公共租界、法租界、清上海的縣城,由各種各樣的人混居。在工業家、工人、激進的知識分子和學生的上海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人的上海,其中有暴徒、妓女、小市民、官僚和策劃的專家、電影演員、各式各樣的賣藝者,還有寄居者、移民和過客,更不用說那些官場上的顯貴、一貧如洗的冒險家,以及那些來自國內外的窮苦難民了。是否如白吉爾夫人所說的,把所有這一切綜合在一起,構成一條特殊的歷史軌跡,就會有助於我們籌劃中國的未來呢?也許還應該繼續商討。可無論如何,它們使得我們可以藉此體會“東方巴黎”複雜、多重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構成,並可以按照這種方式,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及未來美國的中國研究中最具有活力的一個課題繼續開創下去。?
其代表著作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
《舊制度末年上海的一次金融危機》(巴黎木通出版社,1962年)
《孫中山》
《在中國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到現今的巴黎》
《資產階級與辛亥革命》
《舊政權結束時上海的金融危機》 《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年》(巴黎弗拉馬里雍出版社,1986年)
《孫逸仙傳》(法國雅爾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到今天》
《清朝官員與買辦:東亞危機的關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