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法國宮廷里,貴族男女喜歡把自己扮成各種神話人物讓畫家作肖像,這種時尚從17世紀就已開始。肖像畫家弗朗索瓦·特魯瓦就曾給一位伯爵夫人畫過一幅扮成站在海貝殼上的維納斯的樣子的肖像,這種所謂"神話肖像"到了18世紀,被讓·馬克·納蒂埃發揚光大,再度成為一種時髦。納蒂埃本人也因此而作為歷史畫家被學院接納為院士。
作者
讓·馬克·納蒂埃(1685.3~1766.11)是以素描臨摹魯本斯的畫起家的,年輕時他經常在盧森堡宮的美術館內臨畫。由於他天賦聰慧,學畫頗有點靈氣,15歲上便得到法蘭西皇家學院的一等獎。1715年去阿姆斯特丹,1717年在荷蘭為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作過肖像(還給彼得大帝畫了一幅《列斯那亞附近的戰鬥》,現藏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他為彼得大帝所作的一幅《波爾塔瓦戰役》,使他的名聲遠播於國內外。
回到法國後,他又以兩幅"神話肖像"《克萊芒小姐扮作山林水澤女神像》、《朗貝斯克小姐扮作智慧女神密涅瓦像》而揚名宮廷內外。從1730~1742年間,納蒂埃便以這種化裝肖像師的身份躋入巴黎沙龍。1742年,一躍而為受王室寵幸的肖像畫大師。此時,有較為著名的肖像《扮成農神的昂里埃特夫人像》與《扮成黛安娜的阿黛拉伊德夫人像》,等等。後來幾乎所有的宮廷命婦都來央求他?quot;化裝肖像"。納蒂埃還極善於以美奐美倫的色彩來渲染他的模特兒,但又不失去肖似性,因而博得了貴婦們的歡迎。他還善於使不同的肖像所體現的神話或寓意人物,與被畫者本人的幻想與願望相結合。當然,這是一種奉承的肖像藝術,雖然討好了貴婦們的要求,但在當時,也遭到一些尊重現實主義畫風的畫家的譴責。
此後,他為豐特弗羅修道院辦的"法國之家"學校的修女們畫了一些不化裝的肖像,這些不化裝的肖像呈現出畫家的真才實學,他的造型能力與色彩運用技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一幅描繪路易十五的王妃《瑪麗·列克辛斯卡王后像》就屬於此類肖像作品。在這幅肖像上,畫家提供兩大藝術特徵:一是人物形象的內心表現受到畫家的關注,表現了畫家深刻的洞察力;二是對華麗、典雅的宮廷禮服不作過分的虛飾,而是以高度凝練的色彩技巧強調了服飾的質感與華美的調子。王妃文靜地坐在椅子上,左手壓著一本作為消閒的書,目光正向左邊斜視著,似乎被某種事物所吸引,這種心理刻畫正是法國以後年代的卓越肖像藝術的楷模。
1720年起,納蒂埃在經濟上瀕於破產,其原因一時尚難解釋,因為肖像畫在當時的潤筆是相當豐厚的。據知,原來人們追逐的"神話肖像"的風氣很快冷卻下來。他的女婿和學生路易·托凱(Louistoque)也很快改弦易轍,不再從事這種肖像創作, 回到古典樣式上去了。納蒂埃的肖像熱,從此銷聲匿跡,而他的真實人物肖像卻長留在法國的肖像畫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