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瑞金是享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從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蘇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治、軍事活動中心,中央黨、政、軍、群機構均駐在瑞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都在瑞金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因此遺留了眾多的革命舊居、舊址和紀念建築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0處。由於當年中央機關在瑞金幾次遷移,瑞金形成了葉坪、沙洲壩和雲石山3箇舊址群。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人民建立了適應革命戰爭的國家機構和機制,卓有成效地進行了管理國家的偉大嘗試,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權的建設、國家的管理積累了經驗,鍛鍊了人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次“偉大的預演”。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董必武、楊尚昆、李瑞環、溫家寶、吳邦國、曾慶紅、李鐵映等中央領導人都先後到瑞金革命舊址參觀視察,緬懷歷史。
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現在,先後約有30餘個國家部、委、辦、局前來瑞金尋根問祖,修復其前身舊址,並建立本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
舊址原是謝氏宗祠,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和1931年11月至1933年4月的駐地。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召開。來自贛南、閩西、贛東北、湘贛、湘鄂西、瓊崖等根據地的代表,以及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全國總工會、全國海員總工會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會。
大會歷時14天,聽取了毛澤東作的政治問題報告、項英作的勞動法草案報告、張鼎丞作的土地問題報告、朱德作的紅軍問題報告、周以栗作的經濟政策問題報告、王稼祥作的少數民族問題報告、鄧廣仁作的工農檢察問題報告、任弼時作的蘇維埃憲法問題報告。討論通過了蘇維埃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及紅軍問題、經濟政策、工農檢察問題、少數民族問題等決議案。選舉了毛澤東、項英、張國燾、周恩來、朱德等63人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大會閉幕後的最高政權機關。
大會最後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向全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
會議結束後,謝氏宗祠被木板隔成15個房間,作為各個部的辦公室。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這裡遷駐沙洲壩後,依然在謝氏宗祠內召開過許多重要會議,如8縣區以上負責人查田運動大會,8縣貧農團代表大會,中央蘇區南部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中央蘇區南部18縣選舉運動大會。
解放後,按“一蘇”大會的場景和臨時中央政府原貌進行復原陳列並對外開放。
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
中共蘇區中央局舊址
舊址是一棟典型的江南兩廳一井民房,建於1924年,因其房主謝深蘭在新建居住之初,家中經常出事,迷信此房風水不好,便閒置不用,搬遷他處居住,後成為中共蘇區中央局機關駐地。
中共蘇區中央局是全國蘇維埃區域黨的最高領導機構,1931年1月15日在寧都小布成立,委員有周恩來、項英、毛澤東、朱德、任弼時、余飛、曾山及湘贛邊特委1名(名單未定)、共青團中央1人(名單未定)。後增加王稼祥、顧作霖、鄧發等,周恩來任書記。周恩來未來蘇區之前,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書記。
中共蘇區中央局成立之初,機構不完善,人員也不能到位,一直隨紅軍總部行動。
1931年9月,幾經輾轉從永豐龍崗遷來瑞金。這棟謝氏私宅就成為中共蘇區中央局固定的辦公地點。中共蘇區中央局內設組織部、宣傳部,六屆五中全會後設立婦女部等機構,任弼時曾任組織部部長,顧作霖和潘漢年曾任宣傳部部長,周月林、李堅貞曾任婦女部部長。中共蘇區中央局在黨的建設、軍隊建設、蘇維埃政權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並先後創辦了《實話》、《黨的建設》等刊物。
1933年2月4日創刊了機關報《鬥爭》。由於中共蘇區中央局是中共臨時中央的委派機關,一直受到被“左”傾錯誤把持的中共臨時中央的遙控,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執行了“左”傾錯誤路線。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至瑞金後,與中共蘇區中央局合併,組成新的中共中央局。
1933年4月,中共蘇區中央局搬遷到沙洲壩下肖村辦公,此房由當地百姓居住,還住過負責建築紅軍烈士紀念塔等紀念建築物的工作人員。
紅軍烈士紀念塔
紅軍烈士紀念塔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褒揚先烈,永遠紀念歷年來在革命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紅軍指戰員,根據中央人民委員會1933年7月11日第45次會議決定興建的。
由錢壯飛設計,梁柏台任工程指導。
紅軍烈士紀念塔塔高13米,炮彈形的塔身布滿一粒粒小石塊,象徵著無數革命烈士凝結而成。塔座為五角形體,四周分別鑲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項英、洛甫、王稼祥、凱豐、鄧發等領導人的題詞和建塔標誌共十塊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鋪寫著“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八個蒼勁大字,與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構圖,表達了蘇區人民對先烈的無比崇敬和懷念。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紅軍烈士紀念塔被敵人拆毀。當地民眾在沉痛和憤怒之中,冒著生命危險,把紅軍烈士紀念塔拆除下來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裡隱藏起來,一直珍藏到全國解放。
紅軍烈士紀念亭
紅軍烈士紀念亭,也稱為五角亭,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紅軍指戰員而建造的。
紅軍烈士紀念亭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籌建,錢壯飛設計,梁柏台擔任工程指導。1933年8月1日開始動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個亭子仿古建築,雅典美觀、古色古香。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紅軍烈士紀念亭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就連亭座的紅條石也都搬到別處修築工事。
1955年春,國家按原貌重修此亭。“紅軍烈士紀念亭”幾個字是模仿“烈士英雄紀念碑”的字型製作而成。
紅軍檢閱台
紅軍檢閱台,是為準備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檢閱紅軍而建造的,當時是用竹木搭成的簡易台。
1931年11月7日上午,全蘇大會開幕前,在這裡舉行閱兵儀式,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登台檢閱了紅軍。19日,大會又在這裡嘉獎了在歷次戰鬥中有功的紅軍部隊和指揮員,授予紅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軍和紅三軍團紅旗各一面,並授予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8位指揮員獎章各一枚。此後,該台作為集會、演講和文藝演出的場所。1933年,臨時中央政府決定重修檢閱台,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負責,錢壯飛設計,梁柏台任工程指導,並於8月1日開始動工興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將原來的竹木結構改為磚木結構。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紅軍檢閱台遭國民黨反動派拆毀,僅存遺蹟。1955年國家按原貌修復了此台。
博生堡
博生堡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趙博生烈士而建造的。
趙博生,生於1897年,河北省黃驊縣人,1917年保定軍校畢業後,曾任西北軍特種兵旅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等職。
l931年春,蔣介石為消滅異己部隊和“圍剿”紅軍,把第二十六路軍調到蘇區。在此期間,趙博生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決心跟共產黨走,10月秘密加入共產黨。12月14日趙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領第二十六路軍17000餘人在寧都舉行起義,加入紅軍,起義部隊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趙博生任軍團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在以後的革命戰爭中,趙博生忠於黨、忠於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
1933年1月8日,趙博生根據中央的命令率軍進行江西南城黃獅渡阻擊戰,在險惡的環境中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為我軍贏得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戰鬥中,趙博生親臨前線指揮衝鋒,不幸英勇犧牲,年僅36歲。
博生堡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錢壯飛設計,梁柏台負責工程指導。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個堡由青磚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為趙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犧牲的。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該堡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堡內的《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被當地民眾秘密搶救回家保存下來,現珍藏在紀念館。博生堡於l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親自題寫了“博生堡”三字,嵌於堡首,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重新擬寫了紀念趙博生烈士碑文,立於堡內。
公略亭
公略亭,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黃公略烈士而建造的。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是毛澤東於1930年夏在行軍途中,熱情盛讚黃公略的詩文。
黃公略,生於1898年,湖南湘鄉人,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和彭德懷共同領導了平江起義,後曾擔任紅五軍第二縱隊隊長、軍委書記和副軍長、紅五軍軍長、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紅三軍軍長等職。
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黃公略率領紅三軍轉移途中,在吉安東固遭到敵機襲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毛澤東聽到黃公略犧牲的訊息後,非常悲痛,第二天,在興國蓮塘主持了黃公略的追悼大會,高度讚揚了黃公略的一生。
為紀念黃公略,臨時中央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設立了公略縣。1933年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葉坪廣場建造公略亭。公略亭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錢壯飛設計,梁柏台負責工程指導。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亭為三個角,寓意為黃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的。亭中立了一塊三稜錐體的石碑,上刻有黃公略傳略。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該亭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1955年按原貌修復,彭德懷親自題寫了“公略亭”三字,以示紀念,這三個字依然在紀念館中保存。現在“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紅軍烈士紀念塔”的字型而製作的。
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
舊址原是蘇區時期破產地主楊衍蘭的私祠,稱為元太屋,建於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1933年4月,中央執行委員會從葉坪遷駐這裡。
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於“一蘇”大會,是全蘇大會閉幕後的最高權力機關,不僅要負責法律的制定和頒發,還要監督各項法律的實施執行。毛澤東任執委會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成立後的三年時間裡,共頒發了《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條例》、《徵稅條例》等上百個法律條例,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設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曾在舊址居住和辦公的有毛澤東、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等領導人,除毛澤東、何叔衡之外,其他二位與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被人們尊稱為“蘇區五老”。毛澤東在此居住期間,經常深入民眾,關心民眾生活和生產,“紅井”就是他當年帶領幹部民眾一起開挖的。他還經常作調查研究,先後寫下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怎樣分析農村階級》、《我們的經濟政策》、《關心民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輝著作,並作了長岡鄉和才溪鄉調查。1934年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離開沙洲壩遷往雲石山。
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
中央人民委員會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的最高行政機關,負責指揮全國政務,並向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團報告工作,1933年4月從葉坪遷到這裡辦公。
中央人民委員會最初成立於“一蘇”大會後的第一次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上,毛澤東為主席,其下設9個部和1個局,它們是外交、軍事、勞動、財政、土地、教育、內務、司法、工農檢察部和國家政治保衛局。1933年2月和1934年1月,又先後增設了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和糧食人民委員部,這些部局都分散在附近辦公。1934年2月3日,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二屆一次會議,選舉張聞天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中央人民委員會根據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領導、決策職能。自成立後的三年多時間共召開了49次常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發布了一系列的條例決議,工作效率之高,即便今天也讓人驚嘆。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員會遷駐雲石山。
紅井
國小課本里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的就是紅井的故事。
當年的沙洲壩是個乾旱缺水的地方,不僅無水灌田,就連民眾喝水也非常困難。水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沙洲壩人民的生活。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來沙洲壩以後,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元太屋辦公和居住,他發現這裡的民眾喝的是池塘里的髒塘水,便一直把解決民眾飲水難的問題掛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衛員小吳商量著如何為民眾挖井的事。毛主席用實際行動,為機關幹部和沙洲壩民眾樹立了榜樣,中央各機關掀起了開挖水井的熱潮。從此,沙洲壩人民結束了飲用髒塘水的歷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離開瑞金後,國民黨反動派又捲土重來。為了阻止人民民眾對黨、對毛主席和紅軍的思念,國民黨反動派多次填掉這口井。當地民眾同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敵人白天填井,民眾夜晚又把井挖開,就這樣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覆好幾次,沙洲壩人民終於取得了勝利。
1950年,沙洲壩人民為了迎接毛主席派來的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對毛主席帶領軍民開挖的這口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並將這口井取名為“紅井”,同時在井旁立了一塊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十四個赤金大字,以此表達對毛主席的無限崇敬和思念。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舊址,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一頂紅軍留下的八角帽”。1996年9月20日,江澤民來瑞金,參觀大禮堂時,把它稱為“當年的人民大會堂”。
1933年春,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到沙洲壩,為了解決大型集會的場所,尤其是為準備召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建造大禮堂。
經過充分醞釀和周密策劃,臨時中央政府決定錢壯飛擔任工程設計,總務廳主任袁福欽負責工程的施工指揮,並在江西、福建選調了400多名建築工人,而工會組織則全力以赴組織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應。大禮堂於1933年8月1日破土動工,經過蘇區工人3個月廢寢忘食的工作,一座凝結著蘇區人民智慧和汗水的大禮堂拔地而起。
大禮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其造型為8個角,從高空俯視,猶如一頂紅軍的八角帽。大禮堂的門首上方嵌有蘇區秀才黃亞光書寫和設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十四個楷書紅色浮雕大字和地圖儀,整座禮堂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大禮堂內共有10根圓柱,支撐著整個樓房和屋頂,樓面成迴廊式,並立有階梯式樓座,樓下成半圓形排列著五人長凳,整個禮堂可容納2000多人。從安全形度考慮,大禮堂完工後,還在後側修建了可容納2000多人的防空洞。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召開。參加大會的正式代表693名,候補代表83名,旁聽代表1500名,毛澤東為大會致了開幕詞。大會期間,代表們聽取了毛澤東作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兩年來的工作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重要思想。大會還聽取了朱德作的紅軍建設決議報告,林伯渠作的經濟建設決議報告,吳亮平作的蘇維埃建設決議報告,並通過了修改後的憲法大綱、蘇維埃建設、紅軍建設、經濟建設等決議案和關於國旗、國徽、軍旗等決定,選舉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175名中央執行委員,鄧子恢、康克清等36名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還通過了35名中央工農檢察委員名單。
“二蘇”大會結束後,在大禮堂還召開了許多重要會議。如1934年2月,在這裡召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會上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紅軍生命線”的著名論斷。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國民黨軍隊下令拆除大禮堂,大禮堂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大禮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復的。
雲石山毛澤東、張聞天舊居
雲石山位於瑞金城西l9公里處,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又是紅一方面軍主力和中央機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被人們稱為“長征第一山”。
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最為激烈的時刻,原駐在沙洲壩的中央機關已被敵人發現,為安全起見,所有中央領導機關都遷移到較為隱蔽的雲石山,並分散在附近的各個村莊。中共中央局駐在豐壠村的馬道口,中革軍委駐在田心村岩背,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駐在田心村沙排,少共中央局駐在田心村老屋場,中央政府就駐在這雲石山山頭的寺廟之中。雲山古寺建於清嘉慶年間,當年在這裡居住和辦公的有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以及賀子珍和部分工作人員。
在雲石山居住期間,張聞天與毛澤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他們經常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從相交到相知,張聞天思想轉變很大,他看到了革命戰爭受挫的根源,認識到了“左”傾錯誤給革命帶來的危害,充分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為後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起了關鍵的作用。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機關的領導齊聚在雲石山的路旁,編入軍委第一、第二野戰縱隊,與當地民眾灑淚告別,踏上漫漫的長征路。同時,在雲石山成立了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陳毅為主任的中央政府辦事處,繼續領導蘇區軍民堅持革命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