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華器簡介
據民國時期著名收藏鑑賞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書記載:“由於法花質釉的情形與元代的瓷器物相近,故人們多認為它是始自元代。明代法花的用途較為廣泛,故法花在釉質等一切方面都要比元代進步。清初民間尚有製造法花的,雍正以後則停止製造。”在琺華器短短三四百年的發展史中,其生產和製作工藝水平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並以其複雜而特殊的製作工藝和艷麗而明快的低溫彩釉,成為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獨特歷史地位的一朵絢麗的陶瓷奇葩。
產地
據有關文獻記載,琺華器的主要產地在山西的蒲州、平陽霍州等晉南地區,以及陝西、河南等部分地區。其中,山西晉南地區生產的琺華器最負盛名。明代山西生產的琺華器,主要是器型較小的花瓶、香爐等陳設器,其形精巧玲瓏,華麗活潑,觀賞價值和陳設價值很高。正是由於這種特殊工藝成就,竟使得景德鎮也仿效山西琺華器的製作工藝,生產出了一批數量極少的景德鎮琺華器。山西和景德鎮的琺華器在製作工藝上基本相似,主要區別於胎質和釉色:山西琺華器的胎質為陶胎,景德鎮琺華器的胎質為瓷胎;山西琺華器的釉色以藍色、孔雀綠色、黃色、紫色、白色等多種色調為主,景德鎮琺華器的釉色以黃、綠二色為主。由於這兩種琺華器生產工藝的複雜和特殊,製作歷史的短暫以及其生產的地域相對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傳至今的產品並不多見,傳諸於世藏寶於民的精品更是鳳毛麟角。
事有湊巧。前不久,筆者從一位藏友的家中,有幸鑑賞到了一組雕塑精細、色彩艷麗的琺華器。其中,有侈口的形似玉壺春瓶或賞瓶的器型,也有平口的形似天球瓶或膽瓶的器型,瓶身上分別雕塑著立體感極強的牡丹、梅花、蘭花、菊花等各種花卉紋飾,底子上分別施有寶石藍、孔雀綠、金珀黃、松香黃等各種低溫彩釉。器型精巧玲瓏,色彩明快艷麗。全部器物的高度均為16厘米至17厘米,大小相差無幾。瓷質均為陶胎。從其製作的工藝、艷麗的色彩、古樸的包漿、釉面的開片等來看,這組琺華器很可能屬於元末明初的產品,距今至少已有五六百年歷史,傳世稀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