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台灣島古稱]

琉球[台灣島古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 ,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台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台北市為中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台灣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 ,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名稱

“台灣”名稱的兩種繁體漢字書寫 “台灣”名稱的兩種繁體漢字書寫

“台灣”(漢語拼音:Táiwān,注音符號:ㄊㄞˊ ㄨㄢ)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 ”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 ”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右圖上方為“台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台灣地區官方“國書”、檔案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下方的書寫多用於民間與媒體。

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定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而台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台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國台北”。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 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台灣的主要稱呼。日本古代曾稱台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台灣意象 台灣意象

歷史

史前時期

公元3世紀三國孫吳政權派萬餘人開發台灣 公元3世紀三國孫吳政權派萬餘人開發台灣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明代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繪台灣附近海域 明代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繪台灣附近海域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 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灣)。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大陸和台灣的聯繫日漸頻繁。

台灣地區歷史地圖及行政區劃沿革 台灣地區歷史地圖及行政區劃沿革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 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台灣島併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定。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並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停留。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大員港市鳥瞰圖》描繪荷蘭殖民時期的台灣 《大員港市鳥瞰圖》描繪荷蘭殖民時期的台灣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立於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址的赤崁樓 立於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址的赤崁樓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 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明鄭時期

《國姓爺鄭成功御真》,藏於台灣博物館 《國姓爺鄭成功御真》,藏於台灣博物館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

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台南)登入,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圍城9個月後,台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寶島台灣。

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台南孔廟 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台南孔廟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 司,總稱台灣為東都,後鄭經改稱 東寧。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製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明鄭末期台灣人口已近趨20萬。

國畫家劉繼卣1973年作品《鄭成功收復台灣》 國畫家劉繼卣1973年作品《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時期

統率清軍渡海東徵收復台灣的施琅 統率清軍渡海東徵收復台灣的施琅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定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 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1867年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哨船頭 1867年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哨船頭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灣居民已超過2 00萬人,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台灣與福建、廣東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台灣成為了“糖谷之利甲天下”的中國寶島。

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台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由於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灣(今台南安平)、滬尾(今新北淡水)、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繼開港。開港後,台灣洋行林 立,茶、糖、樟腦賺取大量外匯,刺激著台灣經濟、社會快速變遷。

清代的台灣社會 清代的台灣社會

明治維新伊 始,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琉球和 台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藉口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台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灣的野心。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台灣,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台灣。劉銘傳率部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灣。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台灣從福建省析出升格設立台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台灣省首任巡撫。1887年台灣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於彰化縣橋孜圖(今台中),1894年省會移至台北。

劉銘傳在台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台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台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康熙台灣輿圖》中的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 《康熙台灣輿圖》中的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甲午戰後中日於日本馬關(今下關)春帆樓議和 甲午戰後中日於日本馬關(今下關)春帆樓議和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訊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台灣在內的18省千餘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台灣人民抗日鬥爭形勢圖 台灣人民抗日鬥爭形勢圖

台灣人民不願淪為亡國奴,決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奮戰、抵擋到底。1895年5月25日,為了免於被割讓,丘逢甲等台灣士紳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原台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率黑旗軍和以徐驤為首領的義軍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月的戰鬥 ,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終遭失敗。6月7日日軍占領台北。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6月17日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台灣的殖民統治。10月21日日軍占領台南。10月23日台灣全島淪陷。

台灣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霧社事件” 台灣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霧社事件”

面對台灣人民風起雲湧的抗日鬥爭,日本設台灣總督為殖民台灣最高長官,實行武官總督專制獨裁的統治體制,在台北設定台灣總督府,為在台最高統治機關,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復活保甲制度輔助警察政治。一戰後全球“民族自決”思潮高漲,日本調整統治政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改派文官總督,企圖把台灣人民教化成日本國民。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後,為徹底動員支 持戰爭,重派武官總督鎮台,推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強化皇民思想教育,強制普及日語,鼓勵養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圖從精神層面消滅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將台灣人民同化為日本的“忠臣良民”。在日據時代,台灣人民始終飽受日本殖民者的歧視和壓迫。太平洋戰爭末期,除徵兵製造成台灣青年大量傷亡外,1944年後,歷經盟軍25次大空襲,台灣農工產值於二戰結束前降至最低。

台灣義勇隊少年團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台灣義勇隊少年團投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殖民初期,日本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榨取台灣廉價的糧食與原料,推銷日本的工業產品,以甘蔗、稻米為中心的商業性農業飛速發展,但利益多被日本財閥所壟斷。1930年代,日本侵略華南、南洋日亟,台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跳板,故推動以軍 需產業為重點的工業化,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進入半工半農的社會。1939年,台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

在日本侵占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鬥爭。後來,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許多台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

1937年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多台灣青年奔赴大陸參加抗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契約,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馬關條約》自屬廢止之列。

戰後時期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公會堂舉行 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公會堂舉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付出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 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台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國民政府將台灣設定為中國的一省,省會定於台北,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並正式宣告:“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二二八事件聚集在專賣局台北分局門口的民眾 二二八事件聚集在專賣局台北分局門口的民眾

台灣光復後,接管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失當, 官員貪污腐敗,軍警橫行,加上糧食恐慌、物價飛漲、失業嚴重,引起台灣人民強烈不滿。1947年2月28日,台灣省台北市人民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抗議反動軍警屠殺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2月底3月初,台灣各地漢族、高山族人民紛起回響,奪取武器,舉行起義,並攻占台中、嘉義等城市。國民黨當局從大陸調來大批軍警、特務,對起義民眾進行鎮壓。3月14日起義失敗。二二八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全國人民民主運動的組成部分,它有力地顯示了台灣人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後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告台灣同胞書》 《告台灣同胞書》

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 踞台灣,5月19日頒布《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台灣省戒嚴令),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訊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12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府”遷至台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市。至此台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國民黨遷台後進行大規模黨務改造運動,建立起蔣氏父子對國民黨的絕對控制權,經濟上進行財政整頓,改革幣制,穩定物價,實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

1993年4月汪辜會談前汪道涵與辜振甫握手 1993年4月汪辜會談前汪道涵與辜振甫握手

國民黨在戒嚴體制下鞏固與強化專制統治。1960年蔣中正通 過“國民大會”修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獲得連任而成為“終身總統”。同時國民黨最高權力開始向蔣經國過渡。在白色恐怖統治下蔣氏父子對黨政軍嚴格控制,對反對勢力採取嚴厲打擊的高壓政策。

由於得到美日等外國資本的支持,實施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日據時期的基礎,美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經濟軍事援助和運用從大陸運去的黃金、美鈔等外匯以及從大陸赴台的人才,台灣經濟從196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1960、70年代台灣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占經濟中的比重逐漸超過農業,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

台積電(TSMC)位於江蘇南京的晶圓廠 台積電(TSMC)位於江蘇南京的晶圓廠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時大陸停止炮擊金門,實現兩岸的真正停火。

1979年台灣與香港、韓國、新加坡被經合組織列入新興工業化社會,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台灣經濟奇蹟威名遠揚。1980年代台灣工業基礎完備,教育普及,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股市指數一度高達萬點,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個人電腦主機板產量世界第一。

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 大陸贈台大熊貓團團、圓圓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發布“總統令”,宣布解除實行長達38年的 戒嚴體制,隨後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各級權力機構的全民普選、民眾赴大陸探親及與大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台灣開始朝向民主政治發展,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也被打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於1991年廢除。

1990年台灣成立辦理海峽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的民間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九二共識”)。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舉行會談。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領導人直選,國民黨參選人李登輝當選。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2000年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執政 50餘年的中國國民黨敗選,民主進步黨執政,陳水扁當選。2001年福建沿海實現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2002年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陳水扁獲得連任。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同年海峽兩岸實現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大三通”)。2016年,蔡英文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台灣台北市夜景(2005年) 台灣台北市夜景(2005年)

地理

地形地貌

台灣地區(台澎金馬)的地理位置 台灣地區(台澎金馬)的地理位置

台 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範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台灣採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

台灣島東部多山,向西逐漸過渡為丘陵與平原 台灣島東部多山,向西逐漸過渡為丘陵與平原
台灣島地處板塊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區 台灣島地處板塊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區

台灣島 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複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複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花東縱谷平原的田園風光 花東縱谷平原的田園風光

台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可耕地占24%。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五大山脈由東到 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台灣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有268座,最高點是海拔高度3952米的玉山主峰,亦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也使台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西部衝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較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丘陵大部分為紅土台地受河川侵蝕切割而成,主要丘陵有竹東丘陵、竹南苗栗丘陵等;台地多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主要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等。

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台灣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於盆地相較周圍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台灣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為主,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等,以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

台灣島周圍還有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等火山島,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以及釣魚島、金門島、馬祖列島等大陸島。

台灣第一高山玉山海拔3952米 台灣第一高山玉山海拔3952米

氣候生態

台灣“雪鄉”合歡山冬季的雪景 台灣“雪鄉”合歡山冬季的雪景
2001年中度颱風百合過境後台北市的沒頂車輛 2001年中度颱風百合過境後台北市的沒頂車輛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 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台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台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台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台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 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台中市武陵森林遊樂區秋季的楓紅景象 台中市武陵森林遊樂區秋季的楓紅景象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 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台灣是中國受颱風影響最多的地區之一,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有三至四個颱風。颱風提供豐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若缺少夏季颱風帶來的雨水,冬季易出現乾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灣特有的櫻鮭亞種櫻花鉤吻鮭 台灣特有的櫻鮭亞種櫻花鉤吻鮭

台灣大、小河川密布,大部分河流受到山脈走向的影響,主要往島嶼西方或東方流入大海。因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多 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中部的濁水溪,流域最廣、南部的高屏溪及長度與流域面積第三、北部的淡水河。大多數湖泊坐落在西部,僅有少數為天然湖泊,最大的是面積7.93平方千米的日月潭,其餘以人工修築的水庫和埤塘居多,包括面積17.14平方千米的最大水庫與湖泊曾文水庫、石門水庫、虎頭埤等。

台灣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8.5%,種類主要受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米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米是闊葉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是針葉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是苔蘚或草原。

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日月潭晨間景色 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日月潭晨間景色

台灣島棲息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地區特有種,如山區水域棲息的櫻花鉤吻鮭等。島嶼上生長著超過3000種被子植物和640多種真蕨植物,同時也有3000多種魚類及超過500多種鳥類生活在島嶼上。

政治

政治體制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

台灣當局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憲法”採行孫中山提出的五權憲法架構,把“政府”組織分成5個機構運作,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採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台灣地區“元首”,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為軍隊最高統帥,對五院有協調爭議權,並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長”,對外代表台灣地區,1996年起實施公民直選,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台灣地區歷任領導人列表
任次姓名任期
1 蔣中正 1950年—1954年
2 蔣中正 1954年—1960年
3 蔣中正 1960年—1966年
4 蔣中正 1966年—1972年
5 蔣中正 1972年—1975年
(繼任) 嚴家淦 1975年—1978年
6 蔣經國 1978年—1984年
7 蔣經國 1984年—1988年
(繼任) 李登輝 1988年—1990年
8 李登輝 1990年—1996年
9 李登輝 1996年—2000年
10 陳水扁 2000年—2004年
11 陳水扁 2004年—2008年
12 馬英九 2008年—2012年
13 馬英九 2012年—2016年
14蔡英文2016年至今

注釋:

⑴蔣中正字介石。大陸和港澳多以其字稱其為蔣介石。

⑵1975年,蔣中正去世,副領導人嚴家淦繼任。

⑶1988年,蔣經國去世,副領導人李登輝繼任。

台北“總統府”是台灣地區的最高權力中心 台北“總統府”是台灣地區的最高權力中心

主要政黨

政黨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
政治傾向泛藍 泛綠
黨旗
中國國民黨黨旗 中國國民黨黨旗
民主進步黨黨旗 民主進步黨黨旗
黨徽
中國國民黨黨徽 中國國民黨黨徽
民主進步黨黨徽 民主進步黨黨徽

紀年曆法

台灣各機關、官方文書中均採用“ 民國紀年”,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通用曆法主要為國際慣用的公曆,民間亦通行農曆,並以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並行使用。

法定節假日

日期節日
1月1日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日 除夕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2月28日 和平紀念日(紀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3月8日 婦女節
3月12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植樹節)
3月29日 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紀念1911年黃花崗起義)
4月4日 兒童節
清明 民族掃墓節
5月1日 勞動節
農曆四月初八 佛陀誕辰紀念日(浴佛節)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7月15日 解嚴紀念日(紀念1987年台灣解嚴)
9月3日 軍人節(紀念1945年抗戰勝利)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9月28日 孔子誕辰紀念日(教師節)
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
10月25日 台灣光復節(紀念1945年台灣光復)
11月12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中華文化復興節)

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也是海峽兩岸重要的政治議題。1949年國民黨政府因內戰失利而退守台灣。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和台灣海峽,於1954年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造成台灣同中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兩國發表《上海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聲明與台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從台灣撤軍。但中美建交三個月後,美國參、眾兩院通過《與台灣關係法》,經美國總統簽署生效,繼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扶植台灣。

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 一個中國的原則。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20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台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

兩岸事務主管部門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標識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標識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與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是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的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的機構。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是台灣“行政院”轄屬的政府機構,是處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事務的官方對口機關。

區劃

台灣首要都市、政經中心——台北市 台灣首要都市、政經中心——台北市

台灣地區現行行政區劃為2個省(台灣省、“福建省”)、6個“直轄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省會位於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台灣當局所設的“福建省”下轄2個縣,“省會”位於金門縣金城鎮。

“福建省”與台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併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行政作業,僅保留象徵性工作。

台北市是台灣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亦是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

“直轄市”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簡稱下轄行政區市政府所在地面積(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萬)改制日期
台北市 Taipei City 12區 信義區 271.7997 270.0091 1967年7月1日
新北市 New Taipei City 新北 29區 板橋區 2052.5667 396.3970 2010年12月25日
桃園市 Taoyuan City 13區桃園區1220.9540205.6273 2014年12月25日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29區 西屯區 2214.8968 271.6497 2010年12月25日
台南市 Tainan City 37區 安平區 新營區 2191.6531 188.3844 2010年12月25日
高雄市 Kaohsiung City 38區 苓雅區 鳳山區 2946.2671277.8155 1979年7月1日 2010年12月25日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簡稱下轄區劃政府所在地面積(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萬)
基隆市 Keelung City 7區 中正區 132.7589 37.3340
新竹市 Hsinchu City 竹市 3區 北區 104.1526 43.1601
嘉義市 Chiayi City 嘉市 2區 東區 60.0256 27.0858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簡稱下轄區劃政府所在地面積(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萬)
新竹縣 Hsinchu County 竹縣 1市3鎮9鄉 竹北市 1427.5369 53.6954
苗栗縣 Miaoli County 1市6鎮11鄉 苗栗市 1820.3149 56.7202
彰化縣 Changhua County 1市7鎮18鄉 彰化市 1074.3960 129.2226
南投縣 Nantou County 1市4鎮8鄉 南投市 4106.4360 51.4836
雲林縣 Yunlin County 1市5鎮14鄉 斗六市 1290.8326 70.6174
嘉義縣 Chiayi County 嘉縣 2市2鎮14鄉 太保市 1820.3149 52.5579
屏東縣 Pingtung County 1市3鎮29鄉 屏東市 2775.6003 84.8804
宜蘭縣 Yilan County 1市3鎮8鄉 宜蘭市 2143.6251 45.8880
花蓮縣 Hualien County 1市2鎮10鄉 花蓮市 4628.5714 33.3484
台東縣 Taitung County 1市2鎮13鄉 台東市 3515.2526 22.4719
澎湖縣 Penghu County 1市5鄉 馬公市 126.8641 10.1636
金門縣 Kinmen County 3鎮3鄉 金城鎮 151.6560 12.6964
連江縣 Lienchiang County 4鄉 南竿鄉 28.8000 1.2528

注釋:

⑴由台灣當局實際控制的東沙群島的島礁和南沙群島的太平島、中洲礁隸屬於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

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中國台灣的附屬島嶼,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

⑶由台灣當局實際管轄的金門縣、連江縣(統轄範圍僅馬祖列島)地理位置靠近大陸,隸屬於台灣當局所設的“福建省”。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台灣的附屬島嶼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台灣的附屬島嶼

軍事

並泊中正軍港碼頭的基隆級驅逐艦基隆與馬公 並泊中正軍港碼頭的基隆級驅逐艦基隆與馬公

台軍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

目前常備部隊約21萬人,後備軍人約300萬人。

經濟

發展情況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摩天大樓台北101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摩天大樓台北101

台 灣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台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台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於 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寶島台灣魅力夜景 寶島台灣魅力夜景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 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伙 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占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台北市 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台北市

發展歷程

“十大建設”工程 “十大建設”工程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畫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1950年代已開發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蹟。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中台灣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台中市 中台灣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台中市

高新技術產業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給台灣帶來大陸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成為科技發 展的基礎。

自1980年起,台灣當局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農業

桃園市大溪區大溪花海農場的花海景觀 桃園市大溪區大溪花海農場的花海景觀

台灣只有24%的土地適於耕種,主要為土壤肥沃、溫暖濕潤、利於耕作的西部平原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但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出口高質量的豬肉、蔬菜、糖、甘蔗、茶葉、大米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農業生產的首位。主要經濟作物有樟腦、蔗糖、茶、鳳梨(鳳梨)、香蕉、蓮霧。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水果種類繁多,素有“ 水果王國”的美稱。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台灣蝴蝶蘭聞名世界。

服務業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中國銀行台北分行

台灣服務業主要有餐飲業、金融業、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等。

台灣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

台灣文創產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台灣本土特色文化,文創產品享譽中外。

著名企業

宏碁(Acer)華碩(ASUS)宏達電(HTC)鴻海科技集團
台積電捷安特聯發科聯電
統一企業旺旺頂新國際集團台塑集團
美利達趨勢科技正新輪胎聯強國際
新光三越潤泰集團廣達電腦威盛
長榮集團中華航空仁寶電腦東元電機
友達光電裕隆汽車三陽機車永和豆漿
技嘉寶島眼鏡微星 錢櫃KTV
明基上島咖啡85度C寶成國際集團
南台灣政治、經濟及交通中樞高雄市 南台灣政治、經濟及交通中樞高雄市

人口

族群結構

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省漢族移民來台路線圖 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省漢族移民來台路線圖

台灣 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本省人指二戰結束前就已在台灣生活的族群。本省漢族民眾可分成從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遷移、占人口70%的閩南人,以及從廣東省東部地區遷移、占人口14%的客家人。

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

台灣少數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中國政府將台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統稱為高山族。現已有16個部族地位獲官方認可,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先廣泛分布在山區,沿沖積平原聚集成部落,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 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語言和習俗。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實屬平埔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台灣島東部,達悟族居住在附屬島嶼蘭嶼。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2009年高雄世運會開幕式之原住民族傳統舞蹈 2009年高雄世運會開幕式之原住民族傳統舞蹈

語言文字

台灣語言方言分區圖 台灣語言方言分區圖

現代標準漢語和繁體中文是台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

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台灣與大陸的常用語、詞語讀音和字型差異 台灣與大陸的常用語、詞語讀音和字型差異

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台灣 第二大外語。

台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台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台灣當局推行的“國語”以國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新國音為準,和國語發音稍有不同,二戰後又深受台灣本地方言的影響,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標準,翹舌音、地域性方言、兒化音於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之辭彙差異,以致和國語有一定差異,被稱作台灣國語。

台灣國語的辭彙和語法繼承許多古漢語、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初期用法,如定讞(定罪)等。一些辭彙也吸收本地方言和外語的成分,如夯(熱烘烘、流行,來自閩南語)、贊(好極了,來自閩南語)與歐巴桑(女性長輩,日語おばさん)、巴士(公共汽車,英語bus)等,還有一些是用詞習慣差異,如原子筆等同於大陸的原子筆等。

宗教信仰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在台灣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西方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台灣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道教徒中混雜台灣民間信仰者應占大多數,媽祖、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規範的禮儀與哲學觀被中國人視為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的基礎觀念。儒家思想對台灣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規範著台灣人的思想和言行。

台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龍山寺是台灣著名的廟宇 台北市萬華區的艋舺龍山寺是台灣著名的廟宇

同性婚姻

2019年2月21日,台灣“行政院”審查通過同性婚姻自由法案草案,規定相同性別的二人也應享有婚姻自由的平等保護。

社會

教育制度

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

台灣學制實施12年義務教育,各 級學制為國小6年制、國中3年制、高級中學(含高級職業學校)3年制和一般大學4年制,著名大學有台灣大學、成功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交通大學、政治大學等。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學士學位後可繼續進修碩士、博士學位。台灣常年向海外招收華裔大學生,近年也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大陸學生就讀,並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迎國際化需求。

2013年台灣識字率為98.29%。

台灣大學校門 台灣大學校門

醫療衛生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台 灣1995年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向全體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及保障。

截至2012年台灣共有502家醫院以及20935家診所,包括82家公立醫院和447家公立診所。平均每萬人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

截至2015年,台灣人均壽命79.84歲,男性76.72歲、女性83.19歲。生育率僅為1.065,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10%以上。

新聞媒體

1990年啟用至今的台灣電視公司大樓 1990年啟用至今的台灣電視公司大樓

台灣官方通訊社是 1924年成立於廣州的中央通訊社,目前總社設於台北市。

台灣的媒體產業濫觴於日據時期,第一份報紙是1896年創刊的《台灣日日新報》(中文報紙是1923年創刊的《台灣民報》),第一家廣播電台是1931年成立的台灣放送協會。當時主要媒體均與官方有相當程度的關係。戰後主要的報紙與電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實施戒嚴後出版品與電子媒體受到嚴格管制。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台視)成立,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1968年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和1971年中華電視公司(華視)陸續成立,電視業進入老三台時代。當時三台都由當局掌控,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當局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台灣第一部電視劇《晶晶》。

《中國時報》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總部大樓 《中國時報》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總部大樓

1987年解嚴之後,當局於1988年開放報禁,1993年開放成立有線電視台和衛星頻道,台灣媒體業隨之迅速發展。1998年首家民營無線電視台民視成立。台灣電視頻道現已超過一百個,主要有TVBS、東森電視、中天電視、三立電視等。《康熙來了》等綜藝節目影響力遍布華人社會。台灣本土劇和偶像劇廣受歡迎,《流星花園》、《命中注定我愛你》、《我可能不會愛你》等佳作成功推廣至海外。

解嚴前台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近年《蘋果日報》快速發展。

台灣主要的廣播電台有中國廣播公司、中央廣播電台等。

國際交流

雙橡園,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館舍 雙橡園,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館舍

1949年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台灣國民黨集團長期非法竊據。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台灣當局被逐出聯合國。現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以此為基礎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截至2018年8月21日,只有17個國家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並在其行政中心台北市設立“外交代表機構”。許多非“邦交國”以民間社團名義在台灣設立具備大使館、領事館功能的準官方代表機構。同時台灣在許多非“邦交國”設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行使大使館或領事館部分權責,維持非官方關係。

台灣“邦交國”
地區國家數國家
拉丁美洲9國貝里斯、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
大洋洲6國吉里巴斯、諾魯、帛琉、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吐瓦魯
非洲1國史瓦濟蘭
歐洲1國梵蒂岡
梅花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 梅花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

台灣地區以“中國台北”的名 義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的觀察員,保留了亞洲開發銀行的席位;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是國際奧委會的成員,以“中國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稱作為參加國際體育運動的代表團名稱。

共140個國家及地區給予台灣護照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

交通

鐵路

台灣鋪設了廣泛的鐵路網路,全部鐵路運輸系統長度約1066.6千米。

台灣鐵路路網圖(包含台鐵、林鐵與高鐵) 台灣鐵路路網圖(包含台鐵、林鐵與高鐵)

台北捷運、高雄捷運分別於1996年、2008年開始營運。在台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捷運(捷運)是主要的鐵路運輸工具,而台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中。

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2007年全長345千米的台灣高速鐵路系統運營。高速鐵路的建設縮短了各都會區間的車程,使台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最短時間降至90分鐘。

2006年6月台灣高鐵700T型電力動車組試車 2006年6月台灣高鐵700T型電力動車組試車

公路

台灣的公路分為“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公路與橋樑總長度約4.7萬千米,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最長的兩條是連線北部至南部的道路系統1978年通車、全長373千米的中山高速公路和1997年通車、全長432千米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在東部發達地區則通過快速公路連線,台北市至宜蘭縣建設了含貫穿雪山山脈的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高雄交流道中正路出口南向車道 中山高速公路高雄交流道中正路出口南向車道

航空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TPE)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TPE)

台灣有台灣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2個 主要國際機場及台北松山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離島亦設有機場。各大都市間及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TPE)第二航站樓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TPE)第二航站樓

海運

台灣最大港市——“港都”高雄市 台灣最大港市——“港都”高雄市

台 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發達,國際貿易仰賴海上運輸,目前有7座國際商港,分別為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蓮港4座主要港和蘇澳港、台北港、安平港3座輔助港。

高雄港位於高雄市,是台灣第一大港、世界第十三大港口,港口貨物吞吐量約占台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二分之一。

台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第一大港高雄港 台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第一大港高雄港

文化

民俗

新北市平溪天燈節是台灣元宵節的重要慶典 新北市平溪天燈節是台灣元宵節的重要慶典

台灣融 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

外來影響

日本曾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因而日本文化對台灣影響深遠。“台北總統府”、台灣大學校園等日據時期建築被保護、沿用至今,高雄、松山、板橋等地名都移植自日本,便當(便當)、瓦斯(煤氣)等來自日語的辭彙進入國語,面積單位“坪”(1坪≈3.3平方米)也源於日本。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強化本省人對中國的認同。解嚴後,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重新活躍。

建於日據時期的新竹車站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建於日據時期的新竹車站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飲食

台北市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士林夜市 台北市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士林夜市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台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台灣美食 台灣美食

台灣菜有海鮮豐富、醬菜入菜、節令食補等特色,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複,風格鮮香、清淡。炎熱氣候使一些酸甜開味的菜餚出現在台菜中。台菜素 有“湯湯水水”之稱,羹湯類菜餚廣受歡迎。

台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 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雲集的 夜市是台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滷肉飯、肉圓、擔仔麵、牛肉麵、小籠包等。鳳梨酥、牛軋糖等台灣特產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禮。

是台灣民眾的傳統飲品。台灣全境皆產茶,名茶有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和鐵觀音等。茶藝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紅茶文化是台灣茶文化新的發展,代表性茶飲珍珠奶茶廣受歡迎。

新北市石碇區的茶田風光 新北市石碇區的茶田風光

文學

台灣誠品書店位於台北市的信義旗艦店 台灣誠品書店位於台北市的信義旗艦店

日據時期,在大陸“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和指導下產生 和發展起了台灣新文學運動,賴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1949年後,胡適、林語堂、梁實秋等大陸文學家隨國民黨政府移居台灣。1950、60年代風行懷鄉文學,代表作家有林海音(《城南舊事》)等。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文壇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台北人》)、王文興(《家變》)等。1960、70年代鄉土文學思潮興起,代表作家有鍾肇政(《魯冰花》)等。1960、70年代以後,柏楊、李敖、三毛、余光中、席慕蓉、龍應台、劉墉、古龍、瓊瑤、林清玄、張曉風等作家陸續有重要作品問世。21世紀初網路文學蔚然成風,代表作家有九把刀(《等一個人咖啡》)等。

美術

1950年代,台灣畫壇主流是大陸來台的水墨畫家與日據時期學院出身的西畫家,繪畫技巧較傳統。1960年代起,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後,台灣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日益前衛。

戲劇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台灣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台灣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

歌仔戲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戰後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廣京劇(平劇、國劇)等大陸劇種,同時歌仔戲、布袋戲等台灣本土劇種仍是庶民重要的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講求聲光效果而重獲重視。京劇與話劇融入創新元素,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音樂

台灣愛樂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台灣愛樂樂團於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戰後初期,台語歌曲一度流行。民間香港的國語流行歌曲和歐美音樂傳唱一時。1970年代清新的校園民謠風行,同時台語流行樂壇秀場文化盛行。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靡亞洲,代表人物有鄧麗君和費玉清。受西方搖滾樂的影響,民歌時期後羅大佑等將社會百態寫成歌曲,同時李宗盛創作的情歌廣受歡迎。1990年代以來台語歌曲風格愈多元活潑。解嚴後自由的創作與發展環境使台灣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代表歌手及樂團有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S.H.E、五月天等,也吸引其他地區的華人歌手來台發展,代表歌手有王力宏、孫燕姿、陶喆、林俊傑、蔡健雅、梁靜茹等。

電影

第5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之歷屆影帝影后合影 第5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禮之歷屆影帝影后合影

戰後台灣電影界在當局扶持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台灣第一部國語影片是1949年的《阿里山風雲》,主題曲《高山青》傳唱至今。同時題材以民間故事為主的台語電影悄然興起。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海報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海報

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主流。同時香港電影在台廣受歡迎,影響到台灣電影的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主流。1962年台灣電影金馬獎創立。1970年代末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為主的愛情片掀起 一陣潮流,主題曲大為流行。

1980年代《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啟了新電影風潮。解嚴後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作品屢獲殊榮。同時由於台灣電影表現手法大眾多難理解,加之以美國電影為主的外國電影大舉進入,台灣電影的環境與市場一度萎縮低迷。

1990年代起一些華人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其中台灣導演李安憑藉執導《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蜚聲國際,三度獲奧斯卡獎。

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以國際化商業路線揉合本土特色內容,在票房大獲成功並獲不少獎項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等叫好又叫座的台灣電影掀起台灣電影復興熱潮。

體育

2006年多哈亞運棒球賽中華台北隊全勝奪金 2006年多哈亞運棒球賽中華台北隊全勝奪金

棒球在台灣是廣受社會大眾歡迎的體育項目,日據時 期由日本引進台灣。台灣地區棒球協會成立於1973年。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是台灣成立最早和唯一的職業棒球聯盟。王建民是著名台灣旅美棒球選手。籃球也是台灣主力推廣的運動項目。林書豪是NBA首位台灣裔球員。在朱木炎和陳詩欣於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得兩枚跆拳道金牌後,台灣近幾年也開始推廣跆拳道。台灣經常獲得競賽佳績的體育項目還有合球、高爾夫球、檯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等。

台灣曾數度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包括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會和將舉辦的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及每年一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比賽等。

台灣第一座國際性大型綜合體育館台北小巨蛋 台灣第一座國際性大型綜合體育館台北小巨蛋

旅遊

寶島台灣風光美景 寶島台灣風光美景

台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 風景區”,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嶽、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台灣。

台灣境內的 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新北市瑞芳區 九份老街、台北市 北投區、彰化縣 鹿港鎮、新北市 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

位於城市的著名景點有2004年至2010年間為世 界第一高樓的 台北 101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高雄 愛河、各處 夜市和各大 商圈等。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所擁有的69.6萬餘件冊文物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代中國藝術品珍藏。 中正紀念堂是台北市中正區一座為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園區廣場南北側建有“ 國家戲劇院”和“ 國家音樂廳”,除了供民眾休憩外,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 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設施,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遍布全台的夜市各具特色,小吃美食琳琅滿目。台灣購物環境優越,台北市的 信義商圈忠孝東路 商圈西門町 商圈等是著名的購物商圈。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兩個故宮博物院之一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兩個故宮博物院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